历史上有没有姓何的皇帝( 二 )


何昌宇,字俨望,庐江灊人也 。父何佟之,太常 。昌宇少而淹厚,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 。
何敬容(~549) 字国礼 。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
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 。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 。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 。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 。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 。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
何尚之,南朝宋庐江?(今庐江西南)人 。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丹阳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学,聚生徒,全国名流学者慕名来游,称为南学 。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刘?,南朝齐教育家,沛国相(今濉溪西北)人 。齐高宗时曾拟任为国子博士,兼总明观祭酒,不就 。博通五经,早年聚徒教授,常数十人,以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弟于中有不少名流学者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神灭论》的著者范缜曾在其门下多年 。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 。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 。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 。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 。
何尚之父何叔度,义熙中为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入宋为吴郡太守,恭谨谦洁,元嘉八年卒 。

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 。”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 。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 。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 。准子淡 。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 。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
何充美容英姿,善能文章 。东晋成帝时官任宰相;穆帝二岁即位,因年龄尚小,又与大臣庾冰共辅幼主 。充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杜稷为己任 。凡所选用提拔,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见《晋书何充传》)
身居高位的何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 。《晋书》「本传」说他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靡费巨亿而不吝惜,而亲友至於贫乏,则无所施遗,因此屡遭获讥於世 。这与他的临朝有正,不以私恩为先是一致的 。时人阮裕(阮籍族弟)同他开玩笑说:「卿志大宇宙,勇迈千古」 。何充不明其意,问其缘故 。阮裕解释说:「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同上)意指何充偏心沙门,忽视百姓 。然而何充不以为然,一如既往,「持八关斋(注1),结会诵经,终生不倦 。」(《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何充」条)
何充於佛教事业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以当权者的身分力主沙门不应向王者敬拜,维护了佛教的独立精神 。成帝咸康六年(三四二年),中书监庾冰从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出发,上书提出沙门应当像普遍臣民一样向王者致敬 。当时身为尚书令(即宰相)的何充与庾冰辩难,主张沙门不须向王者屈膝跪拜 。对此何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反对理由 。第一,应当遵从先皇帝的旧制、故事,志当尊重佛教自身的律仪 。他说,先祖武帝、明帝以「盛明革命」、「聪圣玄览」而称名,他们并没有要求沙门行屈膝礼,他们尊重沙门的善法,所以我们也不应当强迫沙门改变律仪,破坏佛法 。第二,佛教和封建政治并不矛盾,佛教有利於王化,有利於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说:..寻其(佛教)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 。」还说沙门「烧香咒愿,必先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国家隆盛,没有半点虚情或违背,於「王化」只能有利而无害 。(以上见《弘明集》卷第十二「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由於何充等人的极力辩护,「沙门向王者致敬」一事终於没有得到实行 。
何充的弟弟何准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高尚寡欢,不愿致仕为官 。在为兄的影响下,一生「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 。」(见《晋书.何准传》)时人谢万把他们兄弟俩与当时同在朝廷的郗愔、郗昙兄弟相比并讥之曰:「二郗谄於道,二何佞於佛」(《晋书何充传》)话虽不扬,却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