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有哪些特色

1、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
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中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为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偶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
可见鼻箫是黎族青年表达爱情时常用的乐器;
2、黎族服饰风格独特,无季节之分;
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
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
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
黎族简介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市与当地民族杂居 。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 。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 。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黎族历史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兴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在秦汉以前,“ 骆越” 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 俚僚” ,即黎族的先人 。“ 黎” 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 黎” 为“ 俚” 的转化 。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 。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 多年的历史了 。
黎族音乐
黎族约有八十一万七千五百余人,主要居住在广东省南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建国后,他们创造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黎族人信仰鬼神,崇拜祖先 。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在酒席上和节日里,还是在丰收后,劳动中,他们几乎都能即兴作歌,且韵味悠长,易于上口,这首乐曲便以清新简易的旋律为人们欢喜 。
黎族礼仪
黎族庆节
春节
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 。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
“三月三”
黎族特有节日 。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于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 。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 。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 。相中后,男女双方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
黎族婚俗
“ 夜游” 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 隆闺” 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 姐妹隆闺” 去,透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进入“ 姐妹隆闺” 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 。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 。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 。要是进入的“ 隆闺” 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 。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 。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 。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 。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 。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 。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