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在松鼠的帮助下,一个台阶一,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
2、故事寓意深刻,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
课堂无效教学案例二则_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例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全体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但是我们仍然发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教师没有因教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没有因学而获得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案例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一文,有位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小朋友们,青蛙看到海了吗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
生:开始哇啦哇啦读课文,继而前面两人转过身子,与后面两位同学头碰头,开始窃窃私语 。既不知讨论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也不知是否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 。
师:(双手击掌,示意停下)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讨论得真热烈 。(完全不是这回事)谁来说说青蛙看到海了吗
分析读过《青蛙看海》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教师交给学生的那个问题,根本无需花那么多时间去做什么“探讨”,只要读过课文的都能明白 。这种毫无探究价值的合作形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同样,由于缺乏老师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许多时候也演变成了无效的讨论,就等于变相的放任自流 。正是由于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造成只追求形式,一提合作就是小组,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小组学习,完全不管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合作交流与探究的价值,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化、走过场 。
对策探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极力提倡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意识,教师首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中,使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乐于合作,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 。其次,要合理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内容,使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 。因此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提高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智慧的结晶, 努力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研读对话、合作探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用在关键处, 使每个学生都能投身其中,优势互补, 博采众长 。合作学习是一项全新、科学的学习方式, 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
二、朗读指导机械化
案例《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 是一篇介绍南沙群岛美丽富饶的课文,有位教师当教到“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 。”这句时这样教学:
师: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这一句
生:“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声音很轻)
师:他读得壮观吗
生齐:不壮观!
师:谁能再壮观些
生: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声音大了些,也重了些)
师:已经有点壮观了,谁还能更壮观些
生:“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声音很大,很响亮)
师:你读得真好,我们也像他一样来读一读 。
分析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朗读流行读出感情,而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也就一味地要感情 。像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的感悟体会不够深刻,而教师非要学生读出“蔚为壮观”的情感来,更何况怎么读才叫“壮观些了”单单从声音的大小强弱来判断朗读的好坏和情感的表达,是不够合理的 。在整个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老师既没设置合理的台阶,也没采取恰当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 。如此机械化地要求“再壮观些”,纯属形式性的、无启发性的、生硬牵强性的 。
对策探讨小学语文能力的训练,应把“读”放在首位,用“读”激起学生感受课文的美,用“读”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的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课堂上突出朗读方法的指导,也能体现出学生朗读进步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
- 狐狸和葡萄明白了什么道理
- 温水煮青蛙给人的启示
- 汕头有哪些适合看海的地方
- 凉水煮青蛙什么意思
- 什么青蛙最贵
- 青蛙属于什么动物
- 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 养青蛙怎么养
- 佛系养蛙、佛系青蛙是什么意思
- 世界上最毒的青蛙是什么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