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演员海连池简介 海连池演唱的曲剧选段

“小苍娃”海连池,出身贫寒曾为人钉鞋,靠努力终成曲剧大师!
在河南,曲剧《卷席筒》可谓家喻户晓,许多人随口就能唱上几句“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塑造“小苍娃”这一经典艺术形象的,正是海连池老师 。
海连池出生在战乱不断的20世纪40年代 。当时,海家只有两亩薄地、两间土坯房 。海连池在六个弟兄中排行老二,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
填饱肚子,一直是海连池儿时最大的梦想 。为了维持生计,海连池的父亲除了种地外,还经常给人钉鞋 。因为生活所迫,年仅 8 岁的海连池就开始跟着父亲钉鞋 。
【曲剧演员海连池简介 海连池演唱的曲剧选段】幸运的是,贫穷和饥饿并没有埋没海连池的艺术天分 。他有个会拉越调弦的三伯,海连池四五岁的时候,每首曲子或每个唱段只要听上三四遍,就能烂熟于心 。
海连池还有个八伯曾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当兵,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 。他见这个小侄子既聪慧又好学,就给他买了个弦子,鼓励他跟三伯学 。
在那个几乎家家没有隔夜粮的年代,这把弦子的价值绝对不亚于现在的钢琴 。有一年夏天,附近的十里铺村来了个戏班,唱的是曲剧《大祭桩》和《柳公子投亲》 。
十里八村的人都去看,戏台下挤得人山人海 。
年仅 5 岁的海连池个儿头小,在人群里不起眼,他就钻到戏台最前边,抱着戏台下面的石磙看(旧时,农村的戏台都是用石磙搭建的),这样既没有人挡视线,也没人挤走他 。
回到家,他就咿咿呀呀地模仿,一招一式地比画,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8 岁的时候,他就经常在乡亲们面前表演戏曲了 。
1954 年夏天,一场冰雹不但把海连池家的庄稼砸得颗粒无收,还把两间土坯房砸了无数个窟窿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全家8口人除了海连池外都得了伤寒 。
为了填饱肚子,海连池只好跑几十里地去挖野菜,结果饿得一头栽倒在地……

曲剧演员海连池简介 海连池演唱的曲剧选段

文章插图
万般无奈,好不容易病愈后的父亲决定带着海连池出去讨生活 。他们靠着钉鞋手艺,一路游走,最后到了登封县(今登封市) 。
当时登封县与禹县交界处正在修白沙水库,工地上有很多工人。看到工地上的活儿非常费鞋,他们就暂时停了下来 。
父子俩一个钉鞋、掌鞋,一个拉弦子招揽顾客 。那个时候,人们的业余生活本来就十分贫乏,工地上又是半军事化管理,工人们的生活劳累而单调 。
海连池的弦子声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边听弦子边修鞋的人络绎不绝 。海连池和父亲的收入也越来越多,度过了那段困难的时光 。
对于这段经历,海连池在世时曾说“我小时候聪明得很!”确实,幼时的他无论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 。不久之后,他学会了父亲的全部修鞋手艺,就独自出去挣钱了 。
白沙水库建设工程是当年河南省的重点工程,经常有戏剧团去工地上慰问演出 。小小年纪的海连池经常白天做生意,晚上爬到树上看演出,对戏剧越来越着迷 。
由于特别喜欢戏剧,他给自己的修鞋生意定下个规矩:剧团的人来修鞋,分文不收 。
有一天 ,海连池的鞋摊儿前突然来了一位高高瘦瘦的男子(海连池后来才知道是郑州市曲剧团的音乐设计王培英),修完鞋后,非让海连池拉段弦子听听 。
听完之后,那名男子连声说不错,随后问他:“你想不想去郑州市曲剧团啊?”海连池脱口而出:“想不想去?我做梦都想去!”
那人就说:“那你去团里考试下吧!”第二天上午,海连池瞒着父母,带着修鞋箱、弦子到了曲剧团 。
王培英领着他到团领导面前拉了一段弦子,团领导当即拍板:“明天带着你的行李来团里上班吧 。”
曲剧演员海连池简介 海连池演唱的曲剧选段

文章插图
初进剧团时 ,海连池在幕后从事伴奏工作 。1956 年,聪明好学的他被剧团送到郑州市戏曲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的四年中 ,海连池专攻花脸行当,即净角 。
他每天 5 时就起床,每一分每一秒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 、练功 ,不仅学会了本专业的各种技能,还掌握了其他行当的基本知识 。
可海连池学成回到剧团后发现,当时的曲剧剧目多为抒情类 。
主演一般是旦角,演出的多是公子落难、小姐搭救,小丑挑拨、父母悔婚等家长里短的剧目,很少有花脸的角色,他只能跑龙套,演一些班头、衙役、家丁、书童、解差之类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