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弃疾,看真英雄 马作的卢飞快( 三 )


他看到山河里有太多的阴影 , 阴影代表人间的不平 。“斫去桂婆娑” , 到了月宫 , 他要把那桂树砍掉 , 让人间拥有更多光明、公平和正义 。这就是英雄辛弃疾和文士苏轼的区别 。苏轼是文人的情怀 , 而辛弃疾是壮士、英雄的情怀 。英雄的使命就是为天下苍生而奋斗、为民族福祉而奋斗 。

读辛弃疾,看真英雄 马作的卢飞快

文章插图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淳熙二年(公元1186年)深秋 , 辛弃疾以平叛之功赢得了孝宗皇帝的信任 , 自以为大显身手机会的来了 。他满怀希望 , 结果朝廷只是任命他为京西路转运判官 , 这让他大失所望 。第二年秋天 , 他离开赣州 , 沿赣江北上到位于万安县造口驿时 , 将这首词题写在壁上: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
词从赣州写起 。“郁孤台下清江水 , 中间多少行人泪” , 情绪显得有些低落 , 跟刚刚建功立业之后那种英雄情怀似乎不太相称 。原来辛弃疾是怀抱着希望而来 , 最后却失望而去 。他在这之前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就感叹:“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 , 把吴钩看了 , 栏干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 。”今天又奔波在这赣江之上 , 想起自己的身世 , 不免伤心落泪 。
不过 , 词里说“中间多少行人泪” , 显然不是词人一个人的眼泪 , 而是无数江上往来人的眼泪 。为什么那么多“行人”在赣江“中间”要流泪呢?乘船从赣州城区到万安县的造口村 , 有七十公里 , 沿江要经过十八个险滩 。行路难、人生的艰难 , 就像这十八滩上行船 。所以 , “中间多少行人泪” , 既写出路途的艰难 , 又写出人生的艰难 。
词的第三句是“西北望长安” , 因为长安在赣州的西北方向 , 所以说“西北望长安” 。长安 , 是汉唐的国都 , 宋人常常用来指代宋代的都城 , 这里是代指南宋王朝所在地临安 。为什么“中间多少行人泪”后 , 辛弃疾的思路就跳跃到“西北望长安”了呢?辛弃疾身在江湖 , 沉沦在地方州县 , 自然也怀念朝廷 , 于是由望阙台的望阙 , 想到“望长安” , 望朝廷 。
可是 , 长安被“无数山”遮住 , 望不到 , 用意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相近 。李白的诗句 , 表面上是说浮云遮住了太阳 , 实际上是隐喻因小人谗言中伤 , 使自己得不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 , 所以说“长安不见使人愁” 。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 , 可怜无数山” , 表面上是写景 , 实际上寄寓自己的不得志 , 虽然有皇上的信任 , 无奈被小人阻隔 。怨而不怒 , 又含而不露 。
读辛弃疾,看真英雄 马作的卢飞快

文章插图
过片“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用了一种顶真格的修辞手法 。江水一往无前地冲破山的阻碍 , 奔腾向东 , 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可以作两种理解 。一种是青山遮不住江水 , 好比那皇上的信任是挡不住的 , 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到朝廷 , 人生理想总有实现之日 。
辛弃疾有顽强的信念 , 他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自己的理想 , 这是辛弃疾与众不同之处 。另外一种理解是 , 青山虽然挡不住江水 , 但江水毕竟东流去 。古人面对流水 , 常常会生发一种时间意识 。因此 , 辛弃疾在这里也有时光无情流逝的焦虑 , 青春年华是有限的 , 可理想的实现还遥遥无期 , 所以他忧从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