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深度好文略论( 二 )


知乎上有网友问,怎样成为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我觉得我的文笔比凤姐好,为什么你们不找我?”凤姐有被恋人半夜赶走,坐最后一班公交回纽约的经历,你就没有 。你顶多有被恋人半夜赶坐,坐最后一班公交回通州的经历 。那么,你只能尝试给纽约的媒体当主笔 。因为这种经历对他们的受众新鲜,对我们的受众不新鲜 。但前提是,你的英语得至少跟凤姐的汉语一样流利 。最好你在纽约的知名度像凤姐在北京的知名度那样 。这么一分析,就知道,关键不在文笔上 。
一篇文章是不是有意思,是可以有标准的 。——我们不说好和坏,好和坏都是很主观的判断,有意思和没意思虽然也主观,但更容易列一些标准,让它近于客观 。比如,你讲的东西别人熟悉不熟悉,有没有兴趣 。太熟悉的东西,别人都知道,用不着你讲,文章就没意思 。完全不熟悉的东西,别人根本就没有了解的欲望,文章也没意思 。
有意思的文章一定要有读者熟悉的地方,有读者不熟悉的地方 。还以凤姐的文章为例,相亲,大家都熟悉;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人在纽约相亲,大家就不熟悉 。所以这个话题就是一个蛮好的选题 。一篇文章是不是有意思,选题可以占到70%的分量 。文字的雕琢和材料如何铺排、结构如何设计——这些十分专业的写作技巧,加在一起也不过占30% 。
但真正想成为一个职业的写作者的话,最需要致力的地方恰恰不是那70%,而是这30% 。70%只是在负责交差上起作用,是短期的投资和短期的回报 。而在30%上的用力,则是长期的投资和长期的回报 。它决定你在写作这条路上最终能走多远 。而深度好文和好文的区别也在于,深度好文的极限只有70%,它能够而且仅能够靠选题来达到 。当你触碰到一个好的点,无论文笔有多糙,都可以拿到70分 。而面对一个只有20分的选题,一个天才的作家来写,打死也就是50分 。
但对作者而言,这样的50分可能要比那样的70分有分量得多 。因为这样的50里,作者的功夫全在里面了,能呈现作者的面目 。而那种70分的文章,是没有作者在的,抹去名字,读者并不知道是谁写的 。
【王路:深度好文略论】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需要平衡在30分和70分上所下的功夫 。这样才能避免让自己始终处于“深度好文”的层次 。但由“深度好文”到“好文”的转变并不是突然而成的 。用佛家的话讲,叫“非断亦非常” 。因为两者之间本身就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写作者的风格和积累也不可能陡然发生变化 。这种积累包括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它们的调整都是长期的过程 。因此,文风的转变是缓慢的,但可以致力 。
我最近在写《水浒》系列,也是很偶然的尝试 。写得比较疲惫,但收获也很大 。比如,要写一个人好很简单,把他做的好事罗列出来,赋予他好的动机,就行了;写一个人坏也不难 。但写一个人不好不坏就难 。不好不坏你还写什么?但仅止于好坏,就是很粗糙的分辨,一个善良的人在特定情形下,也会干出很凶残的事;一个恶人也会有温情流露的时候 。去探究具体的情境,才会把着眼点引到有意思的路上 。
此外,材料如何铺排展开,也是很考究的 。如果书上怎么讲,你就怎么讲,别人直接看书就行了 。书上的视角都是以主角为中心展开的,你移形换位,变化一下视角,看到的世界就非常不一样 。文本是有限的,像一幅山水画,远山近树遮住的地方有没有人,这需要想象,需要开脑洞 。
仅仅是开脑洞那就很简单,仅仅是依据文本也很简单,而如何基于文本地开脑洞,选取合适的分寸和平衡点才是考究功力的地方 。别人谈过无数遍的东西,你如何谈才能谈出新意?要谈出新意并不难,难的是,既不脱离文本又不断章取义,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辟出不同的视角,又不刻意耸人耳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