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 , 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 。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送》、《赛马》、《葡萄熟了》等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二胡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 。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 。”,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胡琴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
二胡发展
到了宋代,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 , 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 , 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 。”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 *** 原理 。
到了明清时期,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
宋元明清时期 , 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 。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 , 创制出新颖的胡琴 。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 , 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 , 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 , 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 。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晚于胡琴 。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 , 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 , 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 , 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 , 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制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 。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 , 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
二胡基本构造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 。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 ***。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 , 常用的是六角形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 。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更低级的二胡琴皮 。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 。音质易受气候、室温等因素的影响 。蟒皮鳞纹粗而平整,色彩对比协调 , 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发音共鸣较好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 。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 。*** 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数量较少)、乌木或红木 。一般用乌木较多 。乌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 。全长81厘米,直径约为0.55寸(1.83厘米) 。顶端为琴头,上部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 。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 。衡量一把二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乌木的也不错,其它木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 。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 *** 材料外,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木射线细密而均匀、无节、无疤,无明显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琴轴
琴轴共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绞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 。木质轴调音后稳定 , 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 。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 , 音准也好,若 *** 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
琴弦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 , 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 。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更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拉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 。大多采用金属弦 。
琴弓
琴弓(俗称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长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马尾毛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齐,与鱼尾连接处捆扎要牢固;最后要注意弓杆的节应少而?。?窒甘手?。全长76~85 厘米 , 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80厘米) , 用江苇竹(又名幼竹) ***,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 , 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 。弓毛多为马尾,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 。有些简易二胡是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这种音响效果较差 。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长度一致 , 粗细均匀 。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千斤
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 。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 。其形式多种多样 , 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 。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琴码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 。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 , 常用的有木松节码、枫木码 。木松节码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码软硬适中 , 发音柔和、噪音少 。琴码虽小 , 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 。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 。因此,琴码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胡的音质 。
为了求得二胡声音的改善,发音沙哑的二胡采用纸码(即用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 , 声音就要显得 柔和一些:发音沉闷的二胡改用竹码,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发音单调的二胡采用金属弹簧码,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 。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

文章插图
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 。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 , 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
制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毡子做的制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制音垫的薄厚、大小要适中,过厚则影响音量 , 过薄则不起作用 。作成音垫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绵、呢子、羊绒、棉布、麂皮、绒布等,用的最广泛的是海绵和呢子,效果更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 , 它还有能快速的改变音色的本事:它贴近琴码,音色就很润,同时要失去一部分音量;远离琴码 , 音色就会变的眀亮 , 要根据曲子需要调整 。
乐器分类
【二胡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胡】产地分类:北京琴(龙韵牌)、苏州琴(汉韵牌、虎丘牌)、上海琴 。
根据琴筒情况分为四类:圆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双层底托二胡、前八后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