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林园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苏州园林》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 , 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 , 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 , 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
扩展资料: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1911年11月 , 改为现名叶圣陶 。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 。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
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 。“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 。
《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个词:富于图画美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
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 。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 。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 。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 。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 。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 。总而言之 , 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
第三部分⑽:结尾 。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
扩展资料《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 , 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
创作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 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 , 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
【苏州林园写作背景】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 , 但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 , 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