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现象是什么?

爱因斯坦现象的启示
爱因斯坦从一只人人都说丑的丑小鸭变成了特别漂亮的天鹅,爱因斯坦现象发人深思 。
第一,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观 。
教育要关爱所有的孩子 , 要让他们都得到发展 。在教育史上,有许多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成了人才 。美国的爱迪生被老师辞退了 , 因为他学数学时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呢 , 是谁规定的?这其实是个深刻的问题,就是数学的规律是怎么来的 。老师也许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认为他又笨又捣蛋,让他停了学 。遗传说的创始人孟得尔也被老师认为是坏学生,因为他问老师为什么有的苹果是红的 , 有的是黄的,老师的回答是上帝的创造 。孟得尔又问:上帝是怎么创造的 。这本来没有错,但是,老师却认为,对于上帝的创造,只能赞美,不能有疑问 。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老师也不喜欢,因为他问老师天上有多少星星,又问,上帝是怎么将星星放到天上的 。于是被开除了 。
我们的教育也存在这类问题 。老师喜欢的学生,小学阶段多半是女同学,她们较早熟,较文静,较听话 。老师喜欢的学生,都是比较听话的温驯的学生 。教授喜欢的学生常常以老师的学说为学说 , 这种听话性、一致性影响了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发挥 。老师对于学生,要容纳多样性,要关心暂时性较差的学生 。教育,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而不应把教育集中在一些智慧儿童身上 。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早慧儿 , 他开智得很晚 。他的父母没有因为他开智较晚就放弃,就歧视 , 而是充满爱心地培育他 。无数的事实证明,智慧的成长、成才的道路是很复杂、很多样的;智力是多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长于记忆,有的长于观察,有的长于思维 。早慧不一定有成,迟慧也可能是大才,不要看不起丑小鸭 , 教育要让所有孩子受到雨露的润泽 。
学校不应成为灌输知识的工厂,学校应当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 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 , 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的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只关心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今天我们经常遇到的高分低能现象 , 其根源就是没有重视培养独立思考,而过分注重细节知识 。
学校要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给学生学习留有一定的自由度 。爱因斯坦读大学时,物理学教授韦伯讲的是传统物理学,爱因斯坦已经自学过这些知识,他的兴趣在理论物理,他就不上物理学课,而自修理论物理 。他认为,自由出智慧,自由能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 。他说过,好奇心“这棵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相反 , 我认为,即使是一只健康的猛兽,如果在它不饿的时候还继续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就算吞得进,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天性的,尤其是如果强迫喂给它的食物是经过一定的选择的” 。今天 , 我们仍在使用着升学的“鞭子”,强迫学生不断地吞食 。
【爱因斯坦现象是什么?】
学校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不应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工具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爱因斯坦认为:“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组成的社会 , 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学校也要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情感 。爱因斯坦主张,学校要进行伦理教育,“要是没有伦理教育 , 人类是不可能得救的” 。他反对只讲究知识的态度,因为“那种‘讲究现实’的思想习惯,它们像严霜一样冻僵了人类相互体谅的情感” 。
第二,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和智力成长存在一个关键期 。关键期一般都在低幼阶段 。因此 ,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早期教育和整体教育,既是智力的教育,也包括人格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历史上大量人才成长的经历表明,家庭教育与成才关系非常密切 。爱因斯坦的成才,也与他的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有关 。他的父亲对儿子是宽容和鼓励的,这促使他爱上了科学 。他的母亲教他音乐 , 锻炼了他的右脑,激发了他的想象 , 发展了他的形象思维能力 。
但是,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由于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 , 而中国父母对儿女有宠爱的传统 。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过于优越,缺乏锻炼和吃苦的机会,他们的人格成长是有缺陷的 。许多父母是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的一代,由于他们成长的特殊情况 , 往往把自己受教育的遗憾过于急切地想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对于孩子的成长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施加了过大的压力 。这种过于沉重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