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孟子毕生从事教育及其四十余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孟子非凡的智慧之光 。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六部子书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孟子》一书中,除开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书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通过教育来塑造一个有理想有品格的人,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视为教育的宗旨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同样体现出了儒家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人格的教育 。《孟子》文本中有着大量关于教育目的、方法、观念等方面的论述 。在教学方法上 , 孟子既有对儒学先贤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 。孟子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愿意学习的人,不管什么身份 , 他都一视同仁;对于资质不同的人,他以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导他,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但是 , 孟子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发展 。2他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初次提出教与被教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坚持教育学生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明确奋斗目标,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孟子提倡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收入门下:“殆非也 。夫子之设科也 ,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苟以是心至 , 斯受之而已矣 。”3(尽心下)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亦多术也 ,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4(告子下)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去教他,其实也正是一种教育方法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 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的,有成全品德的 , 有助其成材的,有解答疑问的,有用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而使其成为君子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修身养性,求其放心 。孟子希望通过教育,他的学生可以志存高远,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 。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为外物所动,进而找回自己的本心 。一个真正的儒者 , 不能因为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孟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经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的《孟子》文本 , 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反而经过时间的考验,彰显着它的时代价值 。孟子是政治意识浓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 , 贯穿于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之中,显示出成熟的政治家和教育者风范 。同时,孟子的教育思想 , 还表现在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及其正确的教育理念 。5虽然《孟子》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但还是有许多理念在当今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当今教育的发展和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习不能降低标准 。孟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 。但孟子在学习标准上确是不轻易改变的 。教学者树立学习的标准 , 有能力的人从而习之,不因为能力资质达不到的人而废除固有的规矩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孟子认为自暴自弃者,不可能与他们一起谈论道理也不可能与他们一起有所作为 。反观当下教育中所提到的“老师要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论调,过于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没有形成学习的标准 。“师者,所以受道授业解惑者也 。”老师在教育中应当起到的作用是制定学习的标准,传授知识,解除疑惑的指导者身份,而不是为了迁就学生而降低标准来满足学生的服务者身份 。孟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不肯降低学习标准,学生自暴自弃则不可有所作为的先进教育理念应该被当代所吸收,实现对国学经典的当代转化 。第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 。《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 , 则为枳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虽为晏婴驳斥齐国之人侮辱的激辩之语,但也说明了环境的巨大影响 。农作物和人性的养成如此,学习教育也是如此 。《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学习环境对人学习效果的作用 。《孟子·滕文公》下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可见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学习中学生自己的心志很重要 。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互动过程,体现 的是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之辩证统一;既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成功乃至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君子深造之以道 , 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 。资之深 , 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只有自觉地获得学问,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识后,就能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获得知识 。但当下教育中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口号,便夸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而脱离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进一步去钻研提升自己 。教的人和学的人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才是高质量的教育 。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背离了客观实际的 。来源:鸭绿江·下半月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孟子道性善”是有关人性问题中重要的一派观点 , 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 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 。孟柯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 "良能”,是人所固有的 。但同时,孟冩 "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网韵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其二,"性善论”还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 。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 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 。人性之“故”就是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柯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尽管他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 缘由 。人所具备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 可能性 。可能不等于现实,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 , 需要靠学习与教育= 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以孟轲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 。孟轲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 性 , 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 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 。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一样的,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孟子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 加强学校教育 , 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 , 率先垂范 。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