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高效的古诗词教学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试题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意高远,蕴涵哲理,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上完六年级古诗词复习,我对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进行了一次测试评估,有以下几种评估题式: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把诗句、作者、诗题用线连起来;
(3)根据下列节日写出对应的诗句;
(4)根据景物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6)按要求默写古诗. 题目并不难,但范围比较广.评价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一些以前学过的诗句大部分学生毫无印象,就连去年每人背出并都会默写、在我心目中已经过关了的诗句写对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带着一头的雾水,我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从我的教学方法看 (1)教学形式套路化:古诗教学中,我往往采用这样的套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认为这样的套路是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教学设计也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认为达成了目标.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我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2)教学任务简单化:很多时候,在古诗教学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理解过程轻感悟: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两三遍.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课后,我虽也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2.从学生积累效果看 课外积累重数量,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宋词,一星期两三首,首首过关.结果学生越背越厌,凭借最短的有效记忆,糊弄老师.其实,这些所背的内容没过几天甚至几小时,早就遗忘了.真可谓是读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导学生背诵的古诗没有进行恰当的归类,全凭我的想当然,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误区,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对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话. 平时的古诗教学误区重重,因此,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古诗词学习怎会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诗教学有实效性?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基点激情感.教师要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品议、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诵读书写促积累.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三、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则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在诵读中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以达到读懂诗意,感悟诗情的目标.如学习《江雪》与《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读读这两首诗,说说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再进行朗读赏析,学生就能找到同样都在“独钓”,而两位诗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较助升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每个学期只学2~4首诗,整个小学阶段加起来也只不过是二、三十首.这对于有着古诗积淀丰厚的我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都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以诗带诗.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学四首关于送别的古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学习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后,可让学生自学《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几首关于爱国的古诗,这样就达到了以诗带诗、拓展诗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长期这样教学的话,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就能学到一百多首诗,学生古诗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另外学习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六年级《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古诗词教学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启示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统编教材里的古诗文教学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 , 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 , 充斥着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 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诗不厌百回读 , 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 。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 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晓畅如话,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 , 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
由于时代久远 , 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 。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 , 明晓句意 。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 。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n”而不读“ji?n” 。《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不读“q?” 。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地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 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 ,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 。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 。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 , 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 , 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在学这首诗时 , 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 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 , 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 。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 , 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 , 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在播放图像的同时 , 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 , 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 。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 , 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牛筱琼
一、统编教材里的古诗文的编选
入选篇目增多 。共128篇,比之前的教材多出59篇 。
所选诗歌主要集中在唐、宋两个朝代,其他朝代也有兼顾 。
选文题材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发现,利于学生讲古诗文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并由此展开想象产生共鸣 。
二、探究教材变化的深层原因
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 。
古诗文的积累(语料积累、语感积累、结构积累、文学积累)
三、构建古诗文教学新样态
1.深入解读,熟悉全册教材,明确教材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序列,明晰精读、略读的区别 。
2.深化认识 , 明确“积累”的丰富意涵,设计富有层次的深度学习 。
3.创造性开展教学 , 打破单篇独章的只见文本不见人的僵化、封闭格局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 。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构建起一个互证互联的“文本场”,增强教学载体的纵深度和立体感 。
四、古诗文教学策略案例分享
《凉州词》
《游园不值》
信:忠实与原文
达:语句通顺
雅:富有文采
《轻叩诗歌大门》
1.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
2.探访诗歌的源头
3.踏上诗歌之旅
听了牛老师分享的课例,回顾上学期我们刚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大门,我们活动关注过于片面 , 只关注到了所在单元的现代诗,只是针对现代诗进行了收集、改编、创编 。其实是不完整的 , 轻叩诗歌大门,诗歌大门打开后应该是包含古诗文 , 现代诗,外国诗等各种诗歌,我们应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诗歌形式,真正让孩子们在诗歌海洋里傲游 。反思:因为自己对教材对课本的认知不到位,导致这次综合活动的定位不够准确 , 以后应该认真深入研读教材 。
【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高效的古诗词教学】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