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由来30字
三月三的由来30字,我们有很多的名族,而各个名族的文化传统都有些差异,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节人,他们不是法定节假日,而是那个吗民族特有的节日,三月三的由来30字 。
三月三的由来11、三月三是中国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 , 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 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 , 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
2、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 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 , 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
3、“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歌圩旁边,
摊贩云集 , 民贸活跃 , 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 , 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 , 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 , 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
4、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 ,
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 , 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
三月三的由来2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多个传统节日 。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日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日子,也相传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 古称上巳节 。同时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另外,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的鬼节 。
鬼节的传说和起源
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当天晚上 , 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
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 。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 。翌日 , 阳间一片哭声 。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 。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
民间活动: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 , 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 , 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 , 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 。在中药里 , 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
三月三”庙会
正所谓“三月三,盘古山” , 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盘古山朝圣的日子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 。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流传久远,据历史资料显示 , 泌阳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盘古庙会,都有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赶来 , 祭拜人根之祖---盘古、并藉此机会为亲朋祈福 。
民歌民谣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河南省光山县,也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鬼节,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 ,
小鬼撂青砖”的童谣,传说在这天夜晚是鬼魂出没的日子 , 家里的大人都会早早的关上大门 , 并在门口摆放一些大蒜 , 蒜字与算谐音 , 意思就是说当鬼魂从门前经过 , 就说算了,不去这家了 。
三月三的由来3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 , 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
【三月三的由来30字?】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
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 , 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 , 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 , 这便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 , 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因而壮族山歌的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注1)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农闲歌、时令歌、节气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盘歌(又称问答歌、碰头歌、猜谜歌、斗智歌 , 以对唱形式表现)、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
“壮族山歌……从体裁方面来分.主要的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 , 即‘诗诌’、‘唱歌’和‘诗曲’ 。此外尚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无定句,每句无定字,可长可短 。诗诌又名‘诗太排’ 。它是陈述故事之长篇诗歌.有诌人物、诌事物和诌猜谜(壮语称为‘诌鼓要’)等、如诌甘罗、诌乾隆皇.诌祝英白、诌蚊虫 。歌词数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 。唱法是男子唱完之后,妇女同样地重唱一遍.若不会唱或唱错了,就会被对方取笑 。反之,妇女先唱亦然 。山歌老手才能唱‘诗诌’ , 新手则不敢唱 。故未唱时先问对方是否能唱 , 不是贸然就唱 。唱的人若非聪明有敏才,则难以应付 。如‘诌猜谜’,即“鼓要”,男方先唱两句,说一件事物 。如唱“声音嗡嗡地进攻 , 整个一夜都攻不通”给女方猜,答复的人也唱两句:说是‘蚊帐’,这就非有敏才不可 。这种歌,今人能唱者已经很少 。次为“唱歌” , 词句一般是十句八句,较‘诗诌’少,句中限于七言.没有五言九言 。所唱的人物或事物,不注重陈述他们的身世,而注重于淡情说爱,如同是唱祝英台,‘诗诌’说她去读书的经过,“唱歌”则说她和梁山伯相爱的情况 。所以青年男女最爱唱这种歌 , 流行非常广泛 。再为‘诗曲’,它与‘诗诌’和‘唱歌’不同,歌词每首只限三句 , 句句七言,唱第二句声音较短 , 第一第三句声音拉长,男子先唱三句,女子接唱三句 , 轮流地唱,与前两种男子唱完一条十多二十句后女子才接唱不同 。诗曲较前两种歌容易唱,某些地区初学唱的人,多唱它 , 流行比‘唱歌’更广 。壮歌又分无韵的和押韵的两种体裁 。有韵的壮歌又有单押腰韵的,有重复句的不重复句的,有脚韵互押的,也有脚韵和腰韵互押的,以及脚韵头韵互押的,尤以后者较为奇特,为各种诗歌所少有 。”(2)
壮族山歌中的诗诌,即长篇叙事诗歌 , 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 , 其中尤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 。《嘹歌》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 。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
壮乡山歌开唱时,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 。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传统规矩的 。例如情歌 , 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不能唱 。风俗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皆不能颠倒乱唱 。连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样有不同的迎客歌 。
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 。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 。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 , 别具一格 , 其中以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为著名 。山歌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除了单声部壮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壮歌 。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壮族多声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 。在广西境内的壮族多声部山歌 , 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
壮族人人爱唱歌 , 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 , 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等 , 多以对唱为主 。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形成歌圩似乎习以为常 , 偶尔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会形成临时的歌圩 。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 。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
壮族歌圩习俗源远流长 。传说很早以前 , 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 , 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 。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 。据说以宁明花山为代表的左江崖壁画,展现的便是秦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举行盛大歌圩的场面 。关于壮族歌圩习俗的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 , 不少资料来源于南宁一带的壮族乡野 。南朝梁代有记载,在晏城县(今宾阳一带):“乡落唱和成风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壮族“男子盛装……聚会作歌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写道:壮人“迭相歌和 , 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 , 其间乃有绝佳者 。”书中强调了“自撰”二字,这正是对歌的特征 。卷十《飞驼》载:“上巳日 ( 农历三月三 ) ,男女聚会,各为行列 , 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 。男女目成 , 则女受驼而男婚定 。”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壮族最大的节日 。明代邝露《赤雅》等书记载“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男女“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唱和竟日” 。明朝天顺进士刘大厦在南宁写的《闻从者谈土俗写怀柬王宪佥》诗中也提到“男女歌谣成卺礼”等,皆描绘了壮族歌圩情景 。明清之际,曾有不少诗歌、文章赞道壮族歌圩盛况:“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 。男女行歌同入市 , 听谁慧舌制新词 。”《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日,武缘(今武鸣)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 。”解放前编写的《广西边防纪要》记载:“沿边一带风俗 , 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 。”例如武鸣的山歌圩长期盛行不衰,在陆斡、马头、小陆、包桥、灵马、王桥、方合等地极为盛行 。以农历三月最为面广、规模最大,九月次之,有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当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县城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每年一届 。歌节之日 , 灵水湖畔,武鸣河沿岸,明秀园、圩场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 , 简直“无处不飞歌”,壮乡成了歌的海洋 。至今,国外已有日本、泰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和民间歌手踊跃前来参加歌节活动 。横县圩逢同样盛况空前 。横县是广西历史上西瓯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壮人的集居地 。历代有“兴歌”、“好歌”之俗 , 壮人称为“圩逢”,当地汉人称之为歌圩 。据不完全统计,横州境内有圩逢38个点,分布在境内各歌圩镇 。横县人田间劳作,家庭对语,出口是歌,喜、怒、笑、骂皆是歌 。横县歌圩,大都是利用寺庙进行(即庙会) 。其中最为盛名是农历四月十四日乌蛮山下的伏波庙歌节,有来自当地各乡镇和南宁、邕宁、宾阳、武鸣、钦州、灵山、合浦、浦北、贵港等县(市)三四万人参加,甚至远及港澳也有专程回来参加庙会歌节活动的同胞 。民间歌瑶在横县比较流行,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 。歌瑶来自百姓或出自歌手,只要有兴趣 , 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唱,这些歌瑶可分为:劳动歌、堂歌、儿歌、尼度歌、船歌、丧歌、情歌 。据史料记载 , 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 。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都有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纪念壮族始祖布洛陀 。(右上图为田阳三月三布洛陀歌圩上当地壮人与外国人对唱情歌场景--摘自平果供电新闻网中心)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歌节”定为“广西民族艺术节” 。1999年,在民族艺术节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 定于每年的11月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已办了8届 。
壮族歌圩活动内容丰富,除了行歌互答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打扁担、唱师公戏、壮戏、采茶戏等精彩的民族活动 。邕宁县还盛行一种还球歌圩,即由一村庄向另一村庄送去彩球 , 相约对方还球,至期举行山歌比赛 , 如还球一方唱不赢,彩球就还不过来,只好待来年再赛 。此事宋代有记载 。歌圩流传到近代,增加了买卖生意等经济活动,以及打篮球、赛跑等体育项目 。
壮族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 。每到歌圩日 , 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 , 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 。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 。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 , 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 , 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 。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 。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 。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 , 紧密相联 。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 , 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
壮族山歌概而言之,具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式美和特点:表现在:
1.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 。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 , 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
2.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 。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 , 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 , 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 。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 。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 。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 。正如名史家黄现璠明确指出:“壮族诗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 。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粤西笔述》引《粤西偶记》)(3)
注1:《壮族民间歌谣资料》,广西科委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1959年7月编印 。
注2:引自黄现璠撰:《谈僮歌》 , 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
注3:引自黄现璠撰:《谈僮歌》,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
- 在4S店进行首保时添加的机油通常是什么机油?
- 种植药材项目有哪些?
- 南农的王牌专业排名
- 宠物狗的智商排名
- 送茶叶应该选什么样的茶叶
- 好玩的大型策略类网页游戏有哪些
- 刺儿草是一种农村常见的野草,你了解它吗?
- 迪卡侬实体店买的自行车可以退吗
- 如何在意大利选择一所比较好的大学?
- 写出李白的古诗《独坐敬亭山》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