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
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 。知者 , 知其妙,悉
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
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
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 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
之意 , 即所谓的“意境” 。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
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
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
过程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
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 , 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此,
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 , 寥寥几物便使
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 。中国园林艺
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
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
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
中 。因此 , 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
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
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
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在中国文化发
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
分 , 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
又相互溶合 , 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
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 。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
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
园林发展之一斑 。
!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
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
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 儒学成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
展的历程 。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
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
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
“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 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
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
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
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
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 。于
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
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儒学
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 , “道生万物”的思想,
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
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
【中国园林'的名称及其特点的论文】
系 。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
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
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
于是 , 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
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
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
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
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
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
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 近水远山俱有情 。”就表现出
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
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
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 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
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
征 。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
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
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
“竹解心虚即我师” 。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
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
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 , 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
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 , 义也;虽春阳气旺 , 终
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 。”从竹
子的人格化看出 , 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
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
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
的同一 。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
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
!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 ,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
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
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 指出:“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
为运 , 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
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 , 而恰
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
的“道” , 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 , 但它却
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
然 , 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
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
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
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其精神表现为崇尚
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
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 , 以自然仙境为造园
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
上林苑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
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 。另上林苑中有
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
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据《史记·孝武本
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
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
“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 , 并成为创作
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种在宫苑
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
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 。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
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 , 而且具备了太液池、
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 。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
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 。同
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 。班固云:
“前唐中(池)而后太液 , 览沧海之汤汤 。”数量众多,相互
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
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
(!)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山体
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
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
林空间艺术 , 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
(%)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 。
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
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 。这
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
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
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
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
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
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
"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
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
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
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 , 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
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
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 。它提倡通过个体
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
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
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
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 , 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
整体 。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
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
界的关键 , 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正
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它不仅体现了“不
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
宇宙本体的追求 , 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
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 。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
佛即我心;
(!)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
或顿悟发见本心;
(%)“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
体验 。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
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
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禅宗的观点
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
是法身,郁郁黄花 , 无非若般 。”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
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
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
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
间 。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
出以小为尚的倾向 。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
小型化上 , 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
静观因素不断增加 , 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 。
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 。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在绘画
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 , “五绝只字,最为
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
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 , 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
空间 。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
的,指人的感受 。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在禅宗看来 , 规
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
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正
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 凹者为壑 。”除了
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
思想 。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 。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
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 。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
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 , 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
审美体验 。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
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
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
关 。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 , 那恰好
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 。到了秦始
皇统一中国 , 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
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 。为
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
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
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因此,时代本
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
件 。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才得以深化 。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
勃兴于这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
步发展 , 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
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
的境界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
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 。中唐以后,士大
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 。由于盛唐自安史
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
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它所提
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 , 心悟、顿悟的领
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于是,人们在追求
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
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 , 物我交融为
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
住自然美的精华 , 并加以再现 。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
结 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
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
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
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
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
的调节 , 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园林建筑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体系,尤其是作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楼 , 阁,亭台,廊等配套建筑 , 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作为赏玩之用,更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 。这些园林建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讲求多功能,气势宏伟和以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对称结构见长的皇家官方园林建筑和以精巧多姿,迂回曲折 , 以融合大自然为情趣私家园林,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 而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心态和文化精神的,当属数量众多的私家园林 。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正统学说,其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基本心态,对传统园林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要宜观 , 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 , 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
在中国古园林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将园林视为文化的人文观,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体现 。传统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从园林中前朝后寝的基本布局就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 , 使得众多的私家园林建筑随处可见脱胎于诗词歌赋的题匾,园名,古代的文人们 , 将园林视为一种艺术,讲究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在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行走,有一种古典的意境美,传统园林 , 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诗情,画意,乐韵的意境 。一座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同时 , 园林布局的自由和宽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文人希望通过园林艺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 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结合为基础的文化,在中国 , 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最注重环境的优化,道家哲学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补充,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下层社会 , 其观念已经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园林建筑 。在传统上,中国人崇尚自然 , 追求内向而外封闭的空间心态,使得中国的园林有了一种虚虚实实的模糊化意识,更注重和大自然的协调 , 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征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使得表现在传统园林在布局上,建筑营构,甚至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 , 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 。中国的园林可以造的很大,但是这种大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外表的扩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隐蔽的花草树木,一道道透墙,无数的廊、亭、轩、水的分割来实现的 。隐蔽的围墙,含蓄装点的山水,还有爬满整面墙的垂直绿化植物,不但可以拓展空间 , 更是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山水画意境 , 况且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 又有“动观” , 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 。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 , 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深受成道家思想的传统文人将这 种天真活泼的自然生机,视为人与自然间必有的境界,他们在此寻找园林情趣 , 探索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和谐之道,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的特色 。
- 珠海市万生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怎么样?
- 电影<男儿本色>演员有哪些?
- 如何做"合格员工,强合规文化"征文
- 园林专业适合女孩学吗
- 园林工程师需要哪些书
- <看见你>中文歌词
- 该如何去学习园林预算
- 河南大叶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 济南四月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 求助:怎么做园林绿化工程的投标书,简单说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