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 。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 。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 。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 , 降低生产成本 , 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
二是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 。
其一,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 。
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但是,光有这一点还远远不行 。
现代农业产业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产量以外,还要形成产业经济 。
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资源支持 。
其二 , 现代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支撑 。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 , 对农业商品的销售方式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 ,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 。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进一步运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将是农业现代化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其三,数字农业是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
数字农业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自动监控等高新技术为基?。?力求节约资源 , 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
这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
三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 。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上狠下功夫 。
一方面 , 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法治思想建设,提高村民法治认识水平,特别要提高农民的法律保护意识 , 教育农民牢固树立学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的思想观念,增强个体法治意识,厚植法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农民法律保护基础 。
四是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 。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和体现 。
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 。
需要注意的是,文明乡风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必须在营造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上下大力气 。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热情 , 凝聚起新时代亿万农民群众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强大力量,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等优良传统,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 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
此外,充分挖掘并发挥当地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新型的乡村文明风尚,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
总之 ,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工作之中,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组织和文明骨干分子的积极性,形成乡村文明建设合力 。
乡村振兴六个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主要内容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 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 , 薄弱环节在乡村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 , 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 。乡村振兴 , 生活富裕是根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
乡村振兴考察咨询:0571-88213352
乡村振兴需推动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并实施兴农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并建立健全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的责任制,并治理整治农村环境 , 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工作 。
一、乡村振兴六个方面
1、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保证实施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政治保障 。
2、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判断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打造差异化以及个性化乡村 。
3、推动重大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实施质量兴农和数字乡村战略,打好打赢脱贫的攻坚战,并实行农村环境治理整治行动,推动整治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工作 。
4、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保障,巩固以及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同时全面建设职业农民制度 。
5、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建立健全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 并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制度 。
6、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的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以及对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的考核制度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主要内容
1、总要求
(1)产业兴旺
①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通常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在于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的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从而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 。
②一方面以新型专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经营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另一方面需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以及发展,促进农民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的就业、收入的机会 。
(2)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包括了建立干净整洁的村庄,村里的水、电、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是完美的,保护自然,适应自然,倡导保护乡村气息,保护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态系统,管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乡村生活环境有绿色 ,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
(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包括了促进乡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 , 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并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得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
(4)治理有效
①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一般治理的效果越好 ,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越好,因此,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同时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 。
②进一步加强党群和干部群众关系,有效的协调农民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以及长远利益,确保乡村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 。
(5)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通常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需用农民的富裕程度来评价,因此必须努力保持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继续降低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使广大农民和全国群众能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
2、主要内容
(1)实施原则
①坚持党管乡村工作、坚持农业乡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以及循序渐进 。
②巩固以及完善乡村基本管理制度,保持稳定且长期的承包关系,当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期满后,再延长30年 。
③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保住中国人民的工作 。
④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并培养和成就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参与农业?劳动力 。
(2)三步走的时间表
①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制度框架以及政策体系 。
②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 基本实现业乡村现代化 。
③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和农民富 。
(3)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①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
②必须巩固和完善乡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
③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
④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
⑤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
⑥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
⑦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