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3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 。拟起事迹材料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1鼎山街道高牙村打石岗经济合作社张泽云、吴发芳家庭,虽然普通 , 但堪称最美家庭 。这是一个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俩、两位老婆婆,一个女儿 。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 , 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 。数十年来,夫妻俩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一家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女儿懂事好学,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 。婚后几十年来,夫妻俩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孝敬老人,照顾女儿;如今 , 夫妻俩都六十多岁了 , 不但要照顾年近九十的婆婆,还把一百多岁娘家老妈妈接到自家照顾 。端饭递水,洗脸抹汗,嘘寒问暖,尽责尽孝,无微不至 。每当看到两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夫妻俩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 。每逢农忙时,挖地种菜,为花椒修枝剪叶、施肥浇水,夫妻俩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除了回家照顾老人 , 一忙就忙到中午 , 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倍感欣慰 。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夫妻俩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
说起女儿张利 , 是吴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骄傲 。女儿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忙 。吴安芳经常说:“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在这对农村夫妇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为了供孩子读书,夫妻俩一门心思扎进庄稼地,为的就是庄稼收成能好点,多赚点儿钱,供孩子们读书 。同时夫妻俩也很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以身作则 , 孝敬老人,邻里和睦,为的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她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在他们心中 , 孩子才是他们的希望,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们这心里才踏实 , 日子才更有盼头儿 。女儿也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妇俩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女儿张利几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现留学美国 。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 , 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关心两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 。看到孩子如此孝顺,夫妻俩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乡邻们有时会问起他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吴安芳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 。他们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 。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 。在对待邻里关系上 , 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 , 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 , 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 , 张泽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夫妻俩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 , 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们的努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幸福和温暖 。夫妻俩用孝心,爱心、真心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 , 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2这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互敬互爱,和睦平等 , 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动商量配合,互相关心扶助,理解沟通,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这就是汪顺土和王春梅的家 。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 。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 。他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是万家灯火中最平凡不过的那一盏 , 但他们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 。20xx年,汪顺土王春梅家庭获得上饶市'最美家庭'提名奖 。
一、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建幸福乐家园
汪顺土与王春梅于1997年结婚,夫妻两18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 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 。汪顺土,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登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25个年头 , 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学生的喜爱 , 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 。
在农村,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给孩子的学前教育是不系统、不专业的,而且现在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 。于是,深受丈夫'园丁'情怀感染的汪春梅萌生了办幼儿园的想法 。20xx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开办了李宅乡贝贝乐幼儿园 。这些年来 , 靠着他们勤奋的双手和对孩子们的满腔爱心,幼儿园渐渐走上了正轨,众多的留守幼儿在这里得到关爱与欢乐 。
除了事业上的进步 , 他们的家庭生活也非常温馨幸福 。最让汪顺土欣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千古难题,在他们家却不用烦扰 。18年来 , 他的妻子从未与公婆拌过嘴红过脸 。他的母亲今年63岁,父亲67岁 。20xx年父亲患了脑溢血后,留下了后遗症,半身不遂,瘫痪在床 。父亲出院后,他们便把两位老人接到家里一起生活 。汪顺土是个大孝子,为了使半身瘫痪的父亲能尽快恢复健康,他不惜代价四处寻医问药 。不管工作多么累,压力多么大,他都坚持每天下班后为父亲按摩手脚,帮助父亲做运动 。他使出浑身解数 , 让父亲能早日独立行走、自理生活 。看到丈夫那么累,王春梅疼在心里,她在忙完了幼儿园的事情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抢着为公公端饭送水 , 以尽儿媳的微薄之力 。'苍天不负有心人'.值得庆幸的是 , 在两夫妻六年如一日的悉心关照下,汪顺土的父亲如今已经能够左手拿勺吃饭,拄着拐杖去遛弯了 。
汪顺土的弟弟20xx年在外打工时落下了一身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今年已37岁还单身一人 。于是,王春梅与丈夫商量,把小叔子接到家里,悉心照顾 。现在他们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
二、携手创办普惠园,热心公益报社会
汪顺土经常对妻子说,和谐家庭不但要求在家庭中家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也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追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 。因此,无论是他单位号召爱心捐赠还是同事邻里有困难,他们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份爱心相送 , 积极参与社会捐献爱心活动 。20xx年,宗儒源头的小宇杰不慎烫伤,需要多次作植皮手术 , 医药费不少于八万元 。这简直是给本来就贫穷的农村家庭一个致命打击 。汪顺土夫妇得知这一消息后 , 便四处奔走相告,呼吁兄弟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宇杰渡过难关 。仅第一次便为小宇杰募捐一万八千多元 。如今小宇杰已基本恢复健康,又来园里上学了 。汪顺土两夫妻商议,每学期都为其减免保育费 , 且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小宇杰,让他忘记痛苦,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 。
三、爱国守法懂诚信,为梦汇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汪王俩夫妻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积极执行居委会有关规定,配合居委会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他们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实现大家共同的梦汇聚正能量 。
在汪顺土看来 , '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只有做到'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幸福的家庭 。汪顺土认为,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他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的努力也让他收获了幸福和温暖 。他希望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3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12口人 , 既有嫡亲的祖孙四代,也有主妇残疾的'哥哥 。30年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一桌吃饭 , 一屋住 , 家庭成员至今从未红过脸,父子相濡以沫相互扶持 , 婆媳胜似母女,姑嫂情同姐妹 。
这是一个事业蒸蒸日上的家庭,大儿子子承父业,经营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小儿子远赴贵州发展 , 成立名副其实的'青年企业家',企业涉足建材、矿产资源、房地产、酒店、商业超市等行业,全家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
这也是一个备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尊重的家庭,数十年来,家庭成员倾心'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 扶弱济困,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
坐在方早德家的庭院中,听着他侃侃而谈家事 , 真正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含义,深深地为这个家庭所蕴含的魅力所折服 。
方早德先后担任了湖坊公社农技员、农技站长、农民副乡长、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等职务,并于20xx年退休 。退休了,这位身上安装着心脏起搏器的老人 , 并没有因为岁月更替、职位变换而消磨工作的激情 。怀着一颗为民奉献的丹心,方早德又接着在新农村建设上唱响一曲奉献者之歌 。
20xx年湖坊镇湾里自然村被上级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乡亲们渴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盼了几十年,深受群众信赖的方早德,被村民推选为理事会顾问 。老百姓说,有了方书记来村里管事,我们最放心 。
为了将湾里建设成全县乃至全市、全省一流的新农村,方早德将自己的整体构想告诉了远在贵州遵义创业的小儿子,并且掏出了心里话:'我从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再说 , 回报家乡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湾里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咱家的事!'儿子方勇军被父亲所感动,承诺:除上级专项划拨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外,其余所需建设费用均由方家全部承担 。
那些日子里,方早德不顾自己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心脏病可能随时发作的危险,经常忙里忙外,操心费力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他头戴草帽,挽起裤腿,同村民一起在工地上干活;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他又提着热水瓶跑前跑后给正在建设新农村的村民兄弟沏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香茶,给大家加油鼓劲 。
为了美化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方早德一家投入83万元资金 。巨额的资金投入,大量的心血付出,换来了湾里面貌的大改观 。20xx年湾里在全县、全市新农村建设评比中名列榜首,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最美的村庄'6之一 。20xx年、20xx年湾里6组新农村建设在人民网滚动播出60批次 。从省内外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对湾里新村的建设赞叹不已 。
如果说方家是一栋生机盎然的房子,那么每一名成员就是支撑起家庭的一根根'柱子'.每个家庭成员看似普通低调,但个个拥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和甘为人梯的奉献情怀 。他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方家的每一步跨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心力,为社会的和谐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
小儿子方勇军开始创业生涯时,大哥方加军已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了一名农技员,后来还当上了镇里的农机服务站站长 。凭着钻劲和过硬的育种技术 , 把农技站经营的红红火火 。
与此同时,弟弟在当地乡镇水泥厂上班并通过入股煤矿挣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由此介入当地的一家水泥企业改制 。工作量骤然增加,工作强度加大,资金、管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就在弟弟创业启动缺少资金时,方加军不光拿出了自己全部积蓄 , 还以自己的名义贷了20多万给弟弟;一听说弟弟要远赴贵州发展,而本地的那家水泥企业需要人管理时,毫不犹豫地离开农技站,到弟弟手下当了三年的厂长,直到弟弟将所有业务全面转往贵州发展时,他才重新回到农技站,由弟弟投资成立了江西省江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干回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 。
如今小儿子方勇军的'蛋糕'越做越大,独资的10家企业分布在黔、赣两?。?研纬梢运?辔?鳎?科、工、贸、农多业并举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各类企业累计年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 。
'没有兄弟姐妹之间团结互相扶持 , 没有来自家庭的力量源泉支持,我的企业不可能发展至如此规模 。'方勇军对此满怀感激 。
回首1969年到铅山湖坊落户至今,方早德对自己家的变迁,总结为'三个变'和'三个不变'——变的是家中的富裕生活,变的是家庭由农耕迈向企业的生活方式,变的是由温饱转向小康的生活质量;而不变的是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光荣传统,不变的是和谐美满、敬老爱幼的家庭关系,不变的是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 。
的确,和谐、敬业、勤俭,铺就了方家事业成功的基石,成就了方家的幸福美满!
;
六旬奶奶放弃城里生活和老伴回乡创业,创业项目是什么?各位,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字面意思是说,当我年满50岁时,我知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 。不管是发财还是穷困潦倒 , 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上天的安排 。我接受这个安排 。而当我60岁时 , 我听别人说啥,都觉得是对的 。我不再和别人去争辩什么,也不再计较什么 。别人说我是天才 , 我不欢喜,别人说我是蠢人,我也不生气 。各位 , 这话是孔子说的 。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人的寿命一般不长 。能活到60岁,已经算是高寿了!
所以 , 孔子才有上述言论 。但,在今天的医疗和物质条件下,人们活到60岁已经不是难事了 。社会上 , 很多60岁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着呢!所以 , 当我听说六旬奶奶和老伴回乡创业这事儿时,我一点儿都不感到吃惊 。我查了以下,发现他们回乡创业的项目是种植葡萄 。这对老夫妇来自湖南辰溪,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面打工,后来儿女成家之后就想把他们接到城市里面去享福,但是他们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决定回来湖南辰溪老家种植葡萄 。不料,这一决定遭到了儿女的强烈反对 , 觉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 , 到了晚年就应该享福 。
但是夫妻俩一直坚持要回乡创业 , 他们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 。他们当初的想法是想利用这次创业的机会多挣些钱,这样能够在经济上帮助儿女们 。如果种植葡萄比较挣钱的话,还能余些钱留着以后出国旅游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他们永远是将儿女放在第一位 。这位湖南奶奶60岁的时候开始创业,关于创业的项目,他们夫妻俩也考虑了很长时间,卖蔬菜,种水果,开小卖部等创业的想法都有过 。后来考虑到两人曾经是农民,对农业种植这方面颇有了解,最后结合所有创业项目的利弊,最后决定种植葡萄来进行创业 。
湖南采访人员曾经对他们进行过采访,发现他们种植葡萄已经有6年多了,但前5年一直都属于亏损的状态,而且亏损的金额还是比较大的 , 在100万左右 。但是这对老夫妻一直没有放弃种植葡萄 , 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 今年终于处于盈利的状态,这让他们更加坚信种植葡萄这个创业项目会越来越好 。他们的儿女也非常理解父母的苦心,在闲暇之余经常回湖南辰溪乡下帮助自己的父母种植葡萄,也经常在网上搜索种植葡萄的各种资料,给父母出谋划策 。我觉得正是这样优秀的父母 , 才能教育出如此孝顺的儿女 。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是中国的老人与国外老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 。到了晚年却还是闲不下来,只能说勤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