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诗是托物言志的?

1.《山行》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
2.《左掖梨花》唐朝·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
这首盛唐时期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 。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欣赏梨花的 , 用春风来比喻君主,也不是生僻的用法,使君主显得亲切了许多 。
3.《杨柳枝词》唐朝·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 , 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
4.《石灰吟》明朝·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导语: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
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 ,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 , 言浅意深 , 理趣盎然 。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韧 , 任尔东南西北风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
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 , 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 , 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 。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 。“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 。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 。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 , 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
与贺知章《咏柳》相比 , 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如何肯到清秋日 , 已带斜阳又带蝉 。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 , 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
而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
解把飞花蒙日月 , 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
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 , 精疲力竭谁抚伤 。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 , 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
【哪些古诗是托物言志的?】
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 , 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 , 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 。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 , 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