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下面给大家分享《渔歌子》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渔歌子》教学反思1《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 。“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 , 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 , 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 , 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 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 ,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其中,“激发想象力 , 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 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 。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 。于是 , 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 。”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 。我没有像以往急着去动脑设计教学 , 而是充分阅读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诗教学新视野之意象与意境》、市教研室刘春老师的《“浅”诗深读的价值》、区教研室朱xx老师的《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教学古诗》等相关文章,聆听了特级教师高林生、优秀青年名教师高青对古诗词教学教法的解读,网络上观摩了特级教师窦xx的《清平乐村居》,王崧舟的《长相思》、《枫桥夜泊》等名家的古诗词示范课,我写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在经过我校领导、区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之后,形成了以上教学过程 。
教学中,我认为本课有两个成功:
1、反复诵读 , 层层递进 。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 , 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 。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 , 熟读成诵 。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 。
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 。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 。在此基础上 , 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 , 自然是水到渠成 。
上完本节课我还有两点困惑:
1、本节课只学了一首词,内容是否太少?而我又补充了两首同主题的词让学生课后赏析 。只在课后进行拓展合适吗?会不会只是走过?。咳绾伟盐湛翁媒萄У娜萘亢吐涫悼魏蟮耐卣梗?
2、试讲时 , 我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渗透了词的“平仄”特点 。我告诉学生“平”就是第一声、第二声,“仄”就是第三声、第四声 。读的时候遇平则声音拉长,遇仄声音缩短 。区教研室领导在听了试讲后 , 建议我教学中不要渗透“平仄”的概念,果然效果要好得多 。这让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渗透的“度”的问题有了思考 。
《渔歌子》教学反思2《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 , 色彩艳丽的画卷 。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 , 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 , 想象画面,词画交融 , 进入意境,体会情感 。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 , 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 。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 , 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同时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 , 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 。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 , 让学生读得更到位 。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 。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 , 内心不够平静 , 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 。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教学反思3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 , 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 , 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悦学好古诗词,习得学习方法 ,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谓“乐” , 其实就是兴趣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
1、音乐激趣 。于是 , 《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 , 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 , 一下子就精神抖擞 。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
2、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 , 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 。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 。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 。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
3、绘画激趣 。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
二、自主学习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 。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 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 。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 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 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于是 , 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 , 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 。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 。不仅读得量大 , 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 。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 , 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 , 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 。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随着老师的朗读 ,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 , 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
【《渔歌子》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 , 淡**的肥美鳜鱼,更近处 , 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 。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 , 学生看着、想着、说着 , 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敢问是创见的蓓蕾 ,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 , 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 。刚开始时 , 大家都不敢提问 , 没人举手 。我不慌不忙 , 面带微笑 , 积极鼓励、暗示:“学问 , 学问 , 就是要善于提问 。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 , 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 。”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 , 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 , 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 “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 。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 。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
三、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
2、借助书中插图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 。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 ,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
4、边读边想象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 。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 。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 , 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 ,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 。首先 , 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 , 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 。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 , “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 , 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 。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 , 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 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 。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4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
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自学提示的方式 。“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而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引导、加深点拨的作用,全部由学生自主交流 , 完成整首词的学习 。整堂课 , 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 在课堂交流时,往往参与度不够 。比如在学生欣赏画面理解词意时应该要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学生更好理解 。“斜风细雨不须过”在这句的理解上教师并没有明确点拨,忽略了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 , 但还不够深入 。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 。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 。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 , 但还不全面 。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 。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 , 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 。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 。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
《渔歌子》教学反思5《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 。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 , 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
首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 , 而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 。老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 。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句的字数 。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 , 与词的内容无关 , 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 , 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
接着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体会 , 这首词描绘的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 。学生通过“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 。然后我让学生找找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 。学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我问青箬笠、绿蓑衣是景吗?学生回答这是渔夫的打扮,不是 。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什么画面 。学生就根据这些景物,概括说了我见到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极其简略,描绘得不具体、不形象,没有美感 。然后我就再引导学生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些景是什么样的?企图把景描述得具体、生动、形象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描述具体了一些,但跟我的想象和要求还差一截 。于是我把我心目中的画面描绘了一下,学生听后,似乎有点感动 , 都面带微笑,露出喜悦的神色 。
经过这样的想象之后,我们就请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 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
《渔歌子》教学反思6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 , 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 , 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 , 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 , 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 , 节奏 , 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 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 , 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 , 师生对读等 。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 。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 。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 , 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 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均是闲 ,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 。)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 。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 , 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 , 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 , 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 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
《渔歌子》教学反思7《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 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 ,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 , 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 , 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 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 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 。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 , 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 。为此 , 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
然而 ,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 , 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 , 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
再者 , 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 。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 。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
总之 , 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 。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 。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适合诗歌朗诵比赛的诗是《春江花月夜》 , 全文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 , 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 , 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雾 , 碣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 , 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 , 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 , 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
鸿雁不停地飞翔 , 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渡系脑铝劣忠?髀?。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 , 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
诗词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 , 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 , 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