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唐盛世的茶文化!大唐的茶事你知道吗?

范爷的《武媚娘传奇》热播,让大家的目光又聚焦到这段大唐盛世的历史 。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在我国的饮茶史上 , 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马上就带你一起来解密大唐盛世的茶文化!
复杂的唐朝宫廷茶艺
唐人饮茶成风,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的人都程度不同地喜欢饮茶,尤其是宫廷饮茶颇具特色 。皇帝和臣子们文会时,令宫女随时以茶汤伺候 , 君臣在吟诗作对、切磋学问之余,茶用来解渴润喉、明目益思 。君臣一同品茶,使得文会更加尽兴 。由于唐代宫廷“任土作贡”,规定将全国各地的名贵特茶以贡品的形式定期向朝廷交纳,这就使得当时的宫廷饮茶集天下美茶佳茗于一体,极大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进一步普及 。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 , 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著名的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 。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 。
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 。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
唐朝后宫的“下午茶”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唐代开元以后,朝廷设立了专门生产皇室用茶的贡焙场所 , 每年春天特别派遣官吏监督制造,为赶上每年清明节的〝清明宴〞,日夜快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贡焙新茶〉诗中,就有描述皇后刚出游踏青回来 , 准备梳洗一番时,听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宫女立刻取来烹茶 。
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掘了大量唐代宫廷金银器,这些专供皇帝御用供佛器物中,有一套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十分引人瞩目 。这套金银茶具有茶碗、碟、盘、净水瓶共十六件;据专家考证,这套晚唐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而珍贵的〝银金花〞茶器(鎏金银器) 。
任性!武则天“不爱”喝茶
武则天是否雅好饮茶,正史无有记载 。但据明代屠隆《考盘余事》说 , 武则天博学有著述之才,但是对茶却生性讨厌,曾低毁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 。获益则收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 。”从茶在短时间内对调理人体有益和长期饮茶可能导致耗损体质出发 , 来比喻福易见而祸难见,茶已不再停留在品饮的层次,而成为像武则天这样的帝王者在政治上的鉴戒 。武则天在论饮茶的利弊时,显而易见认为弊大于利,这是她的局限之处 , 但从饮茶利弊之论引申到对祸福隐显的理解,这却是她的过人之处,让人领略到一个政治家的思辨 。
神马,抹茶唐朝就有了!
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蒸青绿茶 。唐朝时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 。目前在世界上颇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过当年的遣唐使荣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 。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 , 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 。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 , 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
七碗茶诗与《茶经》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 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 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 , 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分三卷十节 , 约7000字,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 , 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 , 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 , 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陆羽被后人称为中国的茶圣 。
原文:
罗碾
碾(niǎn)以银为上,熟铁次之 。生铁者,非淘炼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 。
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 。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则运边中而槽不戛(jiá) 。?
罗欲细而面紧 , 则绢不泥而常透 。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 。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
江泳解读:
罗碾
茶碾用银做的最好,其次是用熟铁 。生铁做的,因为没有经过淘洗冶炼捶打,会有黑屑藏在缝隙了,严重影响危害茶的颜色 。
碾的样式:碾槽要做得深而陡峭,碾轮要薄而锋利 。碾槽深而陡峭,则底部有准头茶会聚集在一起;碾轮薄而锋利,在碾压的过程中就不会戛戛有声 。
茶罗要细而崩紧,这样茶罗的绢面不会被茶粉糊住 。碾茶要有力而快速 , 不要太久,避免铁影响茶色 。罗茶要轻而平 , 不要怕多筛几次,只愿已经碾细的茶粉不要有损耗;经过多次罗筛,茶末入开水后才会漂浮起来,茶汤表面像粥一样凝结有光泽,尽显茶色 。
罗碾,是两个工具,罗和碾 。罗,就是茶筛,用来筛茶末的工具 。碾,是用来碾压茶饼的,包括碾槽和碾轮两部分 。
茶碾的材质,赵佶说以银制的最好,其次是熟铁的 。茶碾的材质,宋代与唐代的有比较大的区别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所写的“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 。” 唐代茶碾以木制的为主,不过也有银制的 ,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皇室的茶碾则是用银制成的,与宋徽宗所说的一致 , 这大概就是皇室、贵族茶具与民间茶具的区别 。
北宋诗人林逋有《烹北苑茶有怀》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 金代诗人赵秉文《夏至》:“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当时的茶碾,除了银、铁制成的 , 也有石碾、铜碾,材质各有不同 。
当然,在发展实践中 , 人们逐步发现金属制作的茶碾比其他材质的会好用一些 。即使是铁制的,熟铁、生铁的还有不同 。熟铁的因为经过冶炼是比较纯的铁,可以用做茶碾 。而生铁没有经过冶炼 , 不够纯粹,会带有杂质黑屑,会影响茶的颜色,不适合做茶碾 。
碾茶的方法,根据宋代蔡襄在《茶录》里的介绍:“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 , 然后熟碾 。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 碾茶时,先用干净的纸把饼茶包裹严实了然后捶成碎块,然后放入茶碾内细细的碾压 。关键点是:烘烤后马上碾的茶色会发白,而放了一夜再碾的茶色就会变暗 。
而赵佶所说的碾茶注意事项:“碾必力而速 , 不欲久,恐铁之害色 。”碾茶要有力而快速 , 不要太久,避免铁影响茶色 。
除了茶碾,就是罗筛 。罗筛,是用来筛碾压过的茶末的 。
【解密大唐盛世的茶文化!大唐的茶事你知道吗?】
关于罗筛的精细程度,唐宋也有区别 。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里说:“末之上者 , 其屑如细米” 。唐代的茶末,大小如细米,罗筛不会太精细 。而到了宋代,茶的饮用已经从唐朝的煮饮法改成了点茶法,茶碾碎后放在碗中用沸水冲着喝,对茶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粗细和面粉差不多 。这个时候 , 对罗合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宋代的蔡襄在《茶录》中说“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 。茶罗,以绝细的最好 。罗底用蜀地东川鹅溪所产的细密画绢制成 。
筛茶的要求,赵佶说:“罗必轻而平,不厌数 , 庶已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 筛茶的时候要轻而平,不怕次数多,以少损耗为主 。经过多次罗筛 , 茶末就会浮在水面上 。蔡襄则说: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 筛得细点茶的时候茶就会浮在水上面,如果茶粗了则会沉下去 。这茶末 , 是越细越好的 。
下一篇解读: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