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 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 ,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1[汉]汉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
3芳草:这里指兰草 。
4遗(wèi):赠予 。
5所思:所思念的人 。
6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
7还顾:回顾,回头看 。
8旧乡:故乡 。
9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 , 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
10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
11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六 。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 , 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 , 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 , 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 , 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 , “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 , 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 , 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 , 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 , 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 , 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 , 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 , 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 , 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 , 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 , 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 , 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 , 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 , 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 , 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 , 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2作品原文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作品注释
1、回车驾言迈:“回” , 转也 。“言”,语助词 。“迈”,远行也 。
2、悠悠:远而未至之貌 。
3、涉:本义是徒步过水 。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 。再引申之,则不限于涉水 。这里是“涉长道”,犹言“历长道” 。
4、茫茫:广大而无边际的样子 。这里用以形容“东风摇百草”的客观景象,并承上“悠悠涉长道”而抒写空虚无着落的远客心情 。
5、所遇无故物二句:“故”,旧也 。“无故物”承“东风摇百草”而言 。“东风” , 指春风,“百草”是新生的草 。节序推移,新陈代谢,去年的枯草,已成“故物”,当然是看不到了 。“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草很6、容易由荣而枯,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7、盛衰各有时二句:“各有时”,犹言“各有其时”,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说的 。“时”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定时间内,有盛必有衰 , 而且是由盛而衰的;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须早了 。“早”,指盛时 。“立身”,犹言树立一生的事业基础 。
8、人生非金石二句:“金”,言其坚,“石”,言其固 。上句言生命的脆弱 。“考”,老也 。“寿考”,犹言老寿 。下句是说,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 。
9、奄忽随物化:“奄忽”,急遽也 。“随物化”,犹言“随物而化”,指死亡 。
10、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11、说明:这首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立身不早”,沉沦失意的慨叹 。
作品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 , 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 。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 , 岂能长久下去 。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 。
作品鉴赏
疑义既释,则诗意及结构自明 。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喟 。回车远行,长路漫漫 , 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 。这情景,使行旅无已,不知税驾何处的诗人思绪万千 , 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层,反复剀陈而转转入深 。“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枢纽 。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则不能不匆匆向老 。这是第一层感触 。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 。“盛衰各有时 , 立身苦不早 。”“立身”,应上句“盛衰”观之,其义甚广,当指生计、名位、道德、事业 , 一切卓然自立的凭借而言 。诗人说,在短促的人生途中,应不失时机地产身显荣 。这是诗人的进一层思考 。但是转而又想:“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 , 立身云云,也属虚妄 。这是诗人的第三层想头 。那么起初的只有荣名——令誉美名,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 。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参悟 。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索 。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 , 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表现出争竞人世的奋亢;有的则低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显示为及时行乐的颓唐 。而这位愿以荣名为宝的诗人 , 则发而为洁身自好的操修 。虽然他同样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调也似乎更高一点 。
这是一乎哲理性的杂诗,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韵 。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亲,与后来玄言诗之过度抽象异趣,由四个层次的思索中 , 能感到诗人由抑而扬,由扬又以抑 , 再抑而再扬的感情节奏变化 。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 , 这位诗人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诗歌之境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营构 , 情景的交融上,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 。诗的前四句,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妨以之与《诗经》中相近的写法作一比较 。
“彼黍离离 ,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黍离》是《诗经》的名篇 。如果不囿于先儒附会的周大夫宗国之思的教化说,不难看出亦为行人所作 。以此诗与之相比,虽然由景物起兴而抒内心忧苦的机杼略近 , 但构景状情的笔法则有异 。《黍离》三用叠词“离离”、“靡靡”、“摇摇”,以自然的音声来传达情思,加强气氛,是《诗经》作为上古诗歌的典型的朴素而有效的手法 。而此诗则显得较多匠心的营造 。“回车驾言迈 , 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迈”、“悠悠”、“茫茫”、“摇” , 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同样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 , 然而不但音声历落,且由一点——“车”,衍为一线——“长道”,更衍为整个的面——“四顾”旷野 。然后再由苍茫旷远之景中落到一物“草”上 , 一个“摇”字 , 不仅生动地状现了风动百草之形,且传达了风中春草之神,而细味之,更蕴含了诗人那思神摇曳的心态 。比起《黍离》之“中心摇摇”来 , 此诗之“摇”字已颇具锻炼之功,无怪乎前人评论这个摇字为“初见峥嵘” 。这种构景与炼字的进展与前折“所遇”二句的布局上的枢纽作用 , 已微逗文人诗的特征 。唐皎然《诗式·十九首》云:“《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 。”(作用即艺术构思),可称慧眼别具;而此诗 , 对于读者理解皎然这一诗史论析,正是一个好例 。
皎然所说“初见作用之功”很有意思 , 这又指出了《古诗十九首》之艺术构思尚属于草创阶段 。此诗前四句的景象营构与锻炼,其实仍与《黍离》较近 , 而与后来六朝唐代诗人比较起来,是要简单得多,也自然得多 。如陆云《答张博士然》:“行迈越长川,飘摇冒风尘 。通波激枉渚 , 悲风薄丘榛 。”机杼亦近,但刻炼更甚 , 而流畅不若 。如果说《十首诗》是“秀才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那末陆云则显为秀才本色了 。由《黍离》到此诗,再到陆云上诗,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足迹 , 而此诗适为中介 。所以陆士雍《古诗镜·总论》说“《十九首》谓之《风》馀,谓之诗母” 。
对于人生目的意义之初步的朦胧的哲理思考 , 对于诗歌之文学本质的初步的胧的觉醒 。这两个“初步” , 也许就是此诗乃至《古诗十九首》整组诗歌,那永久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
#能力训练#导语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下面是分享的七言古诗精选及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七言古诗精选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 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 , 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 , 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 , 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 , 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 , 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 , 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 , 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 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 , 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 , 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
 在用辞造语方面 , 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 , 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 。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
2.七言古诗精选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赏析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 , 气势浑然磅礴 , 意境鲜明独特 ,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 , 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挂在枝头的积雪 , 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 , 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 。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 。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 。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 。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 。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 。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 , 反觉冷得新鲜 , 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 , 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 , 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 , 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 , 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 , 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 , 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 , 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
3.七言古诗精选及赏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唐代〕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
 学书初学卫夫人 , 但恨无过王右军 。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
 凌烟功臣少颜色 , 将军下笔开生面 。
 良相头上进贤冠 , 猛将腰间大羽箭 。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
 是日牵来赤墀下 , 迥立阊阖生长风 。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
 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
 干惟画肉不画骨 , 忍使骅骝气凋丧 。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
 即今漂泊干戈际 , 屡貌寻常行路人 。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
 鉴赏
 此诗当与前诗并看 , 互为补充 。诗起笔洗炼,苍凉 。先叙曹氏乃魏武之后,今却沦为庶人 。然后颂其祖先业绩和辞采丰韵犹存于身 。开首就抑扬起伏,跌宕多姿 。继而写曹氏在书画上之用功进取,情操高尚 。一生沉于丹青 , 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 。写“学书”是衬托,写“丹青”是点题 。主次分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开元”八句,集中颂扬曹氏人物画的成就 。“先帝”八句 , 细腻刻画曹氏描绘“玉花骢”的经过 。“玉花”八句,写画马的艺术魅力,竟使真假难分 , 并以韩干之画作为反衬 。“将军”八句,写如此精湛绝伦的画师,竟在战乱年代中落泊江湖,为画路人卖画为生,不禁发出世态炎凉之感慨,抒发自身晚年失意之怅惘 。诗在结构上错综神奇、然宾主分明 。情感上抑扬起伏,摇曳多姿 。诗的结句,更为历代诗人所赞赏 。清代翁方纲曾称此诗为气势充盛,“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 。
4.七言古诗精选及赏析
渔翁
 柳宗元〔唐代〕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
 烟销日出不见人 , 欸乃一声山水绿 。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赏析
 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 , 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 , 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
 “渔翁夜傍西岩宿 , 晓汲清湘燃楚竹 。”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 。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 。首句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 。“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这两句写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两句是说 ,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三、四句方写道“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 , 绿水青山顿现原貌 。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 , 却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也是奇特:“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但熟味这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 , 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 , 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
 “回看天际下中流 , 岩上无心云相逐 。”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 。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 , 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撬?堑恼?鄱季窒拊谝帐跞の渡?,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 , 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 , 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 , 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 。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 , 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 , 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 , 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 , 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 。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 , 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 。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 。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 。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 , 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 , 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
 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 , 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 , “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
 这首诗和《江雪》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 , 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是一句一个场景 , 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 。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 。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 。
5.七言古诗精选及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唐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 , 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 , 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 , 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 , 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 , 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 ,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 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 , 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 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 , 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 , 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 , 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
【《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