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故事:一个IT人回归农田

IT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属于定位比较高端的行业 。而传统农业,也许是因为太传统了,让人们渐渐忽视了它的价值 , 但是在金融海啸之下 ,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从IT业回归最原始的农业,周玉堂正是其中一个代表 ,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
【农村创业故事:一个IT人回归农田】
周玉堂 , 出身农家,大学毕业后和绝大多数人一样 , 朝九晚五的在写字楼里当个小白领,从事IT行业 。
2007年 , 在从事了10年IT业后,人生的转折点来到了周玉堂跟前 。周玉堂所在的公司成功上市,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 他兑现了所持有的原始股份,并且重新签署了就业协议,变成给公司打工 。然而这件事对他而言,意味着拿到了一笔10年IT职业的买断款 。
“实际上,我缺钱已经好多年 。拿到这些钱,想要实现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首先需要解决的,当然是房子 。其时,北京房价在奥运概念之下暴涨 。周玉堂开始到处看房 , 并意识到,无论他赚钱多少,房子涨价的速度 , 总比赚钱的速度要快得多 , “所谓积攒10年,不如房价涨价1年 。”
于是他再次想到了创业 。然而 , 他发现,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我熟悉的IT行业高度饱和,竞争空前激烈 。以前我在华为公司做过项目外包,当时就意识到IT行业 , 赢家通吃,小的IT公司只能靠关系做点倒买倒卖的事 。在2007—2008年的时候,周玉堂暂时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来做,于是把钱投入了股市 。在这一轮大牛市中,他收获颇丰并有幸全身而退 。股市的收获让他有了更多的原始资金 。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担忧越发沉重 。“不如归去”的声音开始在周玉堂耳边回荡,他决定回到农村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忧虑,对于惯居于城市多年的家庭来说,农村生活太不方便了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周玉堂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之策———横跨两个世界 。他把家安在桂林、柳州,然后在农村做实业 。“并不是因为热爱农业,我才做农业,做农业是盘算千条路后的选择 。实际上,经营一段时间以后 , 我才开始真正地热爱这个事业 。”他后来坦承 。
2008年 , 周玉堂在老家柳州的农村租了300亩土地 , 开始了他的农业创业之路 。虽然在IT领域干得很不错 , 但是初闯农业 , 一切对于周玉堂来讲完全陌生 。他开始研究种植哪些作物,到种植环境、经营管理、投资机械建设……一系列的事情慢慢从头摸索 。
他是第一个在当地大规模种植玉米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精心护养,加上土地非常合适 , 他种植的美国“金狮王”品种玉米长势很生猛 。进场以后,周玉堂进行了较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累计投资了电力、机井、灌溉通道、生活设施,还有各种农具 。规模农场的基础设施,效益明显比小农场高,他投入了2.5万元左右,灌溉70%的土地 。“明年再追加1万多元投资,基本上土地灌溉全覆盖 。”同样的农村要搞渠道 , 覆盖全村 , 起码要十几万元以上 。他初次尝到了规模农业的优势 。
在农场管理方面,他专门请了一些人进农场帮忙,初期由于管理不善赔了不少钱 。在吸取教训后,他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分配制度 , 对土地进行划片管理,然后按照比例提成 , 很好地调动起了工人的积极性 。去年6月份,当地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 , 很多玉米都倒伏或被淹,但他地里的玉米基本上一棵都没有倒 。
此外,周玉堂专门花了很多的精力来扩展市场 , 打通流通环节 。从一级批发市场,到二级批发商,他一个个硬是打下来了 。而且还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充分利用玉米的每个部分,如把玉米秆子买给养羊场等 。下一步,他正谋划着更多的出路 , 甚至打算出口到收入更高的国家 。
“绿油油的玉米地 。看着土地作物在生长,说实在的,成就感远远超过完成一个IT程序,或者搞定一个IT项目 。虽然做实业初期也亏损,但是基本探明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刚刚上路,不过我现在已经很享受这种生活 。”周玉堂笑言,农村静谧的生活让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晴耕雨读是他目前的生活状况 。他还打算将自身经历成集出书 , “这一计划在网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
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 。14岁那年(1940年) , 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 , 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 , 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 , 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 , 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 , 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 。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 。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 , 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 。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 。他反行其道 , 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 。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 。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 。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 , 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 以6.93亿港元的资产 , 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 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 。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 。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 。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 , 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 , 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 , 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 。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 。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 。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 。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