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比德思维体现在哪里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 , 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 , 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人以心灵的关怀 。
儒家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以理节情,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 。君子以比德 , 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也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核心理念 。
儒家文化思想要求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植物之美时注重发掘、领悟植物所体现的人类美德,把欣赏植物美当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 即植物审美中的“比德”观 。《论语子罕》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直接反映了儒家的“比德”观 。孔子认为赋予园林植物人文涵义应该是有选择的,即以弘扬“德”为前提,从反面论述了“比德”观 。儒家的“比德”观形成了植物观赏和园林植物设计中的“比德”手法 。北宋墨梅画家华光著有《梅谱》 , 其中详述了“格梅致知”的过程:“梅之有象,由制气也 。花属阳而象天,木属阴而象地 , 其故各有五,所以别奇偶而成变化 。蒂者,花之所自出,象以太极,故有一丁 。房者,花之所自彰 , 象以三才,故有三点 。曹者,花之所自出,象以五行,故有五叶”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 , 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花的自然形态被转译为自然、社会哲理,暗喻自然和社会的内在秩序 。儒家文化思想认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艺术 , 不仅仅是具有美丽外形的自然物,更成为表现哲理,启迪智慧的人文载体 。
“比德” , 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园林山水植物欣赏中,可以体会到人的品格之美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 , 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荀子》中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 , 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 , 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和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常用的植物配置“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玉堂春富贵”(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楚辞》中也有赞美柑橘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以橘来比拟人的坚贞和忠诚,这些植物文化都在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中有所体现 。宋代大儒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大儒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 。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 , 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立意、情趣、动态序列及选景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 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的6个艺术特点,并从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诗情画意的人文审美角度来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满足某些功利目的的同时,具有宝贵艺术价值 。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她那出神入化的造园风格,曾让世人叹为观止 。从观赏、总结和实践出发 , 我们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构景要素,通过巧妙绝笔的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融情于景,构思新颖,让人们觉得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艺术效果 。
一、 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 。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 。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 。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 , 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 。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 。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 。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 。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 , 如人之有血脉 。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 。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 。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 。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 。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 。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 。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 , 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 。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 。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 。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 。可见 , 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
二、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
三、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 。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
四、 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 。
五、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造园如作诗文,其风格往往寄托园主的感情、意愿或理想 。如苏州耦园的“耦”字,即表达了夫妻双双一同归田隐居,共同耕种的意思 。但“耦园”的意境却不在“归田”,而是意寓夫妻真挚诚笃的爱情 。又如苏州的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选择湖泊型水体,衬托以山林为背景构成的湖山景象,恰与渔隐的主题思想和情趣相统一 。这种景象的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也体现所谓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以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耐人寻味的深度,使得审美的情趣跳入更高的境界 。
【中国古典园林的比德思维体现在哪里】
六、南北园林,互为融合 , 和谐统一 。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的融合,达到华丽与素雅,粗犷与文静,庄重与随和,严肃与活泼的和谐统一 。清代宫苑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将全园分成若干景区 。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成为清苑造景的创作蓝本 。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有三十六景,静明园有三十六景,圆明园有四十景 。每一景点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 。这种艺术手法实际上取法于西湖十八景等风景名胜区的传统 。再就园内建筑群景点来说,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 。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山亭和烟雨亭分别模仿于镇江金山寺和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文津阁则模仿于浙江天一阁 。其结果是宫廷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从而开拓了艺术创作的领域 。在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江南文人园林那种自然质朴、诗情画意的墨韵 。这种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媚之情的风格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
总之 ,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设计讲究顺应协调、和谐共生、差异互补、对比反衬,情景交融、融合统一、动静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 , 是东方园林艺术的主要代表,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影响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园林艺术,而且对远在西欧的英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