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顾维钧无疑是片中最耀眼的人物 , 作为一名年轻的外交官,他勇敢 , 机智,才华横溢,具有极强的爱国情感,他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倾尽了全力 。面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待客的无礼 , 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严肃而自信,得到了对方的尊重;在巴黎和会的发言中,他机智地利用日本代表的一个怀表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山东的强盗行为,这更是轰动了整个巴黎;而在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诱下,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蔑视,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可是,顾维钧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政府让他悲哀,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只是在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他领导的北洋政府 , 腐败无能,胆怯懦弱,早已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抛到一边 。顾维钧这边还在义正词严,据理力争,那一头却一封封电报催着要代表团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我在想,当他接到这一封封要命的电报时,是多么的心灰意冷 。他的同事让他悲哀 。同样是外交官,同样是谈判代表,他的同事却害怕承担责任 , 没有人敢出席会议,出席会议也不敢发言,都把重担往顾维钧身上推,而当顾维钧的演讲取得成功时,又指责他“耍小伎俩 , 非大国风范”,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嫉妒,和这样的同事共事,让他是多么寒心 。而我认为,顾维钧最大的悲哀是来自国人对他的误解 。在整个巴黎和会中,他为中国的利益殚精竭虑,花费了多少心血 , 做了多少努力,他比任何人都辛苦 , 比任何人都累,中国外交的失败绝不是他的责任 。可是同胞却不理解 。他们聚在他的住所,责问他,辱骂他 。当为中国付出全力的他听到别人叫他“卖国贼”时,我能感觉到他的心在流泪 , 在滴血 。顾维钧是强大的,强大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高尚的灵魂 , 然而他又是孤独的,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环境中,他孤立无援 , 他无法抗拒那些强权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留在了中国的外交史册上,他也将留在今天中国人的心中 。24
1、普通话来源
【1919???】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 , 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 , 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 。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 , 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
金启孮认为,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玛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 。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 。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 , 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 。
2、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 , 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 , 具有入声 。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 , 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 。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尖团音,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语言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 。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 。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 。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 , 确定了国音声调 。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平、上、去依北京声调 , 入声为北京读书音 。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 。1932年5月 , 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 。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
新中国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力主将小学“国语”科改称“语文”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 , 不用方言土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再次强调:“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是词的声音 。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教学;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