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鸿运大包”为什么不叫包子,叫大包?可不只因为个头大

作为一个来自苏北的菇凉,我已经在苏南生活了整整10年,10年足够一个人适应一种饮食习惯。初到无锡时,发现城市中遍地都开着一个叫做“鸿运大包”的包子店,开始的时候,我是这么想的“这一定是商家打出我家包子大招揽顾客的卖点”,买了几个,发现确实是很大的啊,直径10公分得有了,于是更加坚定了想法,它们叫“大包”是因为大。
 无锡的“鸿运大包”为什么不叫包子,叫大包?可不只因为个头大
文章插图
后面呆得久了,我才了解,这叫法实际上是和方言文化有关系的。在上海包括大部分吴语区,初始是没有“包子”的叫法,统一叫“馒头”,肉馅的叫“肉馒头”,菜馅的叫“菜馒头”小笼包叫“小笼馒头”,馒头本身呢,叫白馒头或者馒头。随着全国文化交流的越来越勤,后面上海、无锡、常州等地出现了比普通“肉馒头”大很多的大型包子后,想着总不能叫大肉馒头吧,于是将称呼融合了一下,“大包”横空出世。
 无锡的“鸿运大包”为什么不叫包子,叫大包?可不只因为个头大
文章插图
大包以皮薄馅多闻名,价格也比其他贵,一口咬下去,全是馅和汁水,面皮能吃出是老面发出来的,很有面香。无锡有一种独有馅料的大包,叫菜猪油包,不放盐,单单加糖和菜和猪油拌匀,我们外地人初初吃一口可能受不了,后面为了照顾大众口味,开始有咸味了?随着各种食材物价越来越高,在价格上不好提升的太离谱,所以现在的面皮是越来越厚了。
 无锡的“鸿运大包”为什么不叫包子,叫大包?可不只因为个头大
文章插图
“鸿运大包”叫“大包”,确实和个头大有关系,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吴语区的方言文化,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的结果。包括著名的无锡排骨,之前都是叫“肉骨头”的,后来也改名“酱排骨”,虽然缺了点独特感,但确实是更便于外地人民的理解了。小井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对美食称呼,这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和记忆,随着交通方便,各地交流的广泛,这种独特性好像越来越淡。虽然融合才有创新,但是依然希望每个地区都可以将历史留存。最后我只想知道,什么时候,猪肉等各类蔬菜的价格能降下来,让我们平时可以吃到皮薄肉多的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