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青未了│逆旅行人


张居正|青未了│逆旅行人
文章插图
青未了│逆旅行人
东夷昊

大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月初九夜,杨继盛夜宿磴山脚下。夜凉衣薄,寒湿露重。于空庭之中和店家的彻夜攀谈,让他心中多了几份江湖之思。旅店主人对人生的洞彻让他感喟不已,于是写下一首诗,叫做:“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他借助诗句委婉地拒绝了人生的迂回,以直面迎接痛击的态度而高扬着头颅。
此去,他果然没有孤舟蓑笠独钓江雪,亦没有逍遥于山水渔樵互答。不到两个月之后,杨继盛就被投进了大牢,送他进去的正是他心心念念无限忠诚的皇帝朱厚熜——元旦日,他上疏痛斥严嵩有“十大罪”、“五奸”,因此逆了龙鳞。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了所谓“忧国恨”的所指。杨继盛身体力行弘扬了“直大方”的精神,坦然承受着预料之中的厄运,锦衣卫的乱棍,剜却烂疮腐肉时的脓血,自己挑断的脚筋,被桎楛的肉体经历的万般苦难也没能使他的眸子消失掉炯炯的光芒。
时隔400多年后的今夜,我在遥想杨继盛由诸城去往南京的那条路。在想“王家瑞”是一个人名还是一个象征,以至于让他对照之下觉得自己白吃了“官饭”。而至于这条道路是否在古代必然衔接着密州和海州以至石头城——我不知道,因为在故去的历史上琅琊古道或者沭河古道是否比濒海古道在沟通南北上更为便捷,也只能靠猜测。今天的204国道以及G15沈海高速,或许就覆盖着那条文人来往的古道、精神迂回的密道。在这条古今交叠的道路上,苏轼从海州去往密州赴任而成就了豪放的词风,杨继盛从密州奔赴金陵就义而成就了忠臣的美名。这条道路啊,一头通往文学,一头通往人间,风光万里,又劫波万重。
我想,那条道路,就是今天的这条道路。无数人影憧憧于时空暴雨之中辉映于每一个雨滴最后砸落红尘。雨滴里的杨继盛披着蓑笠举杯狂歌,而那一年他也无非才三十七岁。
许瀚将杨继盛的这首诗毕恭毕敬抄录下来,勒石立在磴山南坡,用作碑面的几块巨石堆叠成了一间小小的石屋,月夜下里面徘徊着诗的灵魂。
许瀚也是沿了那条古道北上的。道光五年(1825年),许瀚经过其秀不减雁荡的莲山,绕过碧连天晚云间的马耳山,穿过真个是超然的密州,辞别了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一直到达人文荟萃成一锅粥的京都,此后修经编史,考录金石,名扬京师,终成大家。到他抄录杨继盛的这首诗词时,已近暮年,抄录时的心态很难揣测,但是一定复杂。因为,人总会被迟到的时间告知一件蓑衣会具有怎样的重量。
一羡一愧,俯仰之间,那件蓑衣已经全然羽蜕而去。
张居正|青未了│逆旅行人
文章插图

大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春,王世贞被任命为山东按察司副使,于齐鲁境内募兵,随即来到了安东卫。
这个时候,小他十岁的杨继盛已经被处决弃市。王世贞的全力援救非但徒劳无功,反而让睚眦必报的严嵩结下了满腔的怨毒。王世贞当时已经具有文坛盟主的气象,身边集结着一群耿介闻名之士,严嵩一时不便下手,就将其明升暗降,让他改任武职,以期外放羁縻。
王世贞虽然和杨继盛一样傲骨铮铮,但是两年之后,他的父亲王忬因战败下狱,他不得已只好辞官,和弟弟跪在严嵩府前数日自罚以求宽恕。结果严府闭门锁户,扔给了他兄弟二人一具冷冰冰的尸首。按说王世贞应该从此大彻大悟,对官场门道恍然大明白,可是究竟死性不改,等到严嵩失势后,他又和权焰滔天的张居正大人杠上了,结局可想而知。
所谓明朝的那些事儿,如果缺乏了这些“无知者无畏”的文人,将会多么的无趣,将会多么的黑暗至极!
王世贞在安东卫留下了三首诗。
《安东卫堠警有述(五古)》为其一:
树影旌旗接,涛声鼓吹兼。雨拖残日脚,山割乱云尖。
淮舰虽宽斗,齐师未解严。疮痍心转塞,骨肉泪频沾。
恩泽诗书负,烽烟号令添。如何重推毂,翻更捷书淹。
再有《安东阅武(七律)》两首:
其一
亲提千骑向东方,剑客黄金尽买装。
桃叶初明珠勒马,梨花半吐绿沉枪;
拍天涛涌军声合,驾海云浮阵色扬。
莫道书生无燕颔,斗来金印出闱墙。
其二
空闻淮海斗长鲸,十二关河迥不惊。
鸣柝夜传千灶火,建牙朝列五家兵;
城边星斗峥嵘出。马首风云指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