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里的这句话,半个世纪后成了后者的悼词|读书 | 卡斯特罗( 二 )


切·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里的这句话,半个世纪后成了后者的悼词|读书 | 卡斯特罗
文章插图
古巴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为军队培养预备人才。1966年,第一所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军事学校在马坦萨斯省建立, 学校招收年龄在11岁到17岁之间的青少年,不限性别。学制为五年,除了普通的文化课程外,学生们需要学习包括战术制定、使用轻型武器在内的军事课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军事学校已经遍及全国,分别由当地的军队分支管辖。
“来这里悼念菲德尔对我们来说非常痛苦。”埃米略说:“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这不仅是义务,也是一种荣誉,是我生命中一件重要的事情。”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据说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军事学校的毕业生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获得古巴革命武装力量部的培养。我想象着多年以后,已经年长且官职在身的埃米略向刚入伍的年轻士兵们讲述他在革命广场排队悼念革命领袖的经历。
不少人把孩子也带来了,他们都偎依在父母的身影中。
“你觉得有一天他会忘记卡斯特罗吗?”我问帕克,他个头很高,戴着一顶鸭舌帽,身边是他的儿子,六七岁的样子。“我相信他一定会记得菲尔德。”帕克笑着说:“菲德尔给古巴带来了体育的传统,他兴建了很多学校,推动体育和文化的传播, 而且鼓励艺术创作。”
终于,悼念的队伍中出现了卡斯特罗的画像,那是一张带有丝丝泛白的海报,也许是从客厅的墙上撕下来的。画像中的卡斯特罗将近70岁,依旧穿着橄榄色军装,虽然胡须已白,但神采奕奕。画像下方的空白区域用黑色水笔写着几行字:
司令,我们将永远追随你。
自由的古巴万岁。
我们将永远记得你。
直到永远的胜利。
菲德尔
每行字的字体和笔迹都略有不同,可见是由几个人一起写成的,为了誉写整齐,他们还用铅笔描出一道道浅浅的直线。
我盯着“直到永远的胜利”看了好久,这句话在古巴的地位相当于美国人的“上帝与美利坚同在”,它是各种公开讲演的结束语。然而这句话并非来自卡斯特罗,而是出自切·格瓦拉的一封信。
切·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里的这句话,半个世纪后成了后者的悼词|读书 | 卡斯特罗
文章插图
1965年,切·格瓦拉因为与卡斯特罗政见不同,决定离开古巴,前往刚果(金)支持当地的游击活动。临行前,他给卡斯特罗写了一封告别信,要求辞去古巴政府和党内的所有职务, 并说“世界其他地方召唤我去贡献微薄的努力”。切·格瓦拉在信的结尾处写道:“直到永远的胜利,祖国或者死亡。”
卡斯特罗在同年古巴共产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这封信,然而当念到结尾时,他删去了“祖国或者死亡”。据说远在非洲的切·格瓦拉知道后非常惊讶。尤论如何,这句话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直到半个世纪后,它反过来被用来告别卡斯特罗。
古巴当地时间2016年11月25日晚上,在离午夜还剩7分钟的时候,一身军装的劳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宣布卡斯特罗在当晚的22点29分去世。劳尔表示根据兄长的遗愿,遗体将被火化。最后,劳尔说:“直到永远的胜利!”
切·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里的这句话,半个世纪后成了后者的悼词|读书 | 卡斯特罗
文章插图
>>作者简介
刘骁骞,福建晋江人,资深驻外采访人员,掌握四门外语。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包括深入巴西贩毒集团调查,探营哥伦比亚反政府游击队,曝光南美洲“毒品银三角”可卡因生产链条等。因一线报道2020年美国大规模反种族歧视抗议,被网友称为美国暴乱中“一个熟悉的中国人”。相关报道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
首部非虚构作品《陆上行舟:一个中国采访人员的拉美毒品调查》提名“2020书业年度评选”年度最佳社科类图书。现为央视驻美国采访人员。

作者:刘骁骞
图源:出版方
编辑:金久超
切·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里的这句话,半个世纪后成了后者的悼词|读书 | 卡斯特罗】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