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写过一篇《三槐堂铭》,记录了"三槐王氏"的由来,并且对这一世家大加称赞。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苏轼《三槐堂铭》
文章插图
苏轼画像
这句话中"晋国王公"指的是晋国公王祜(北宋初期名臣,或称"王祐",目前主流认为应是"王祜",因此下文都以"王祜"称呼),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下三棵槐树,相信他的后代一定有人能够登上三公宰辅之位。三槐王氏,由此而来。
果不其然,王祜之子王旦后来担任了十二年北宋宰相,掌握大权十八年。
凡柄用十八年,为相仅一纪。
——《宋史·王旦传》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三槐王氏"的家族成员进入仕途,为北宋政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三槐王氏"为何能在两宋时期名臣辈出、家门兴盛、口碑载道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
一、 严于律己树榜样,优良家风永传承
"三槐王氏"虽然由王祜手植三槐于庭而来,但是其子王旦才是家族的灵魂人物。不仅仅是因为王旦位至宰相、官职最高,还因为他严于律己、忠于职守、简朴大度,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好榜样,开辟了优良的门风。
文章插图
王旦画像
很多在朝为官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不惜背着皇帝暗地里结党营私。王旦身为宰相,想要巴结讨好他的人自然数不胜数。但是,他却心如磐石毫不动摇,坚决不与别的大臣交往过密,引人猜忌。正所谓,瓜田李下要避嫌,一旦被有心人收集证据举报,拖累的可是全家。王旦以身作则,他的儿子们耳濡目染,为官后自然也会在这方面有所注意,不会以身犯险,置家族的未来于不顾。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
——《宋史·王旦传》
不结党营私,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职责所在。真正面临需要决断的大事时,王旦也是直言敢谏。
发生蝗灾的时候,有大臣把死蝗虫献给皇帝看,说蝗虫已经死了,可以普天同庆,哄得皇帝很高兴。对于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只有王旦不随大流拍马屁,坚决反对庆祝。敢扫皇帝的兴,试问天下能有几人?好在,几天后飞蝗满天时,皇帝十分庆幸听取了王旦的建议,没有惹出笑话,因此也更加佩服赏识王旦了。
文章插图
蝗灾
王伦是王旦弟弟王旭的玄孙,他也继承了这种敢说敢做、忠于职守的品格。王伦代表宋朝去跟金国议和,刘豫怀疑宋金之间有别的计谋,于是向王伦求取国书。王伦拒绝后,刘豫仍然不肯善罢甘休,不断施压。幸亏欢迎王伦的使者来了,王伦心生一计,见到挞懒后就开始说明刘豫的不可靠:"刘豫能够背叛大宋,难保他日不背叛贵国啊!"于是,刘豫当年被废黜。
(王伦)且谓:"豫忍背本朝,他日安保其不背大国。"
——《宋史·王伦传》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只有保持不奢侈的生活,才不会被金钱拖累。
王旦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好,他的被褥和衣服都很质朴,家人想用好一点的布料,他也不同意。弟弟想要买玉制腰带,他也耐心教育,先是让弟弟系上腰带,然后问他:"好看吗?"弟弟说:"我系着它,怎么看得到?"王旦顺水推舟道:"自己系着,让别人称赞好看,这不是劳烦吗?"弟弟于是改变主意不买了。哪怕是自己的后事,王旦也叮嘱家人一切从简。
(王旦)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
——《宋史·王旦传》
文章插图
古代有钱有势的人家讲究厚葬,但是王旦并不提倡自家如此
人类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跟孩子讲大道理,而是亲自做给孩子看。
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次投胎,那么婚姻就是他的第二次投胎。"三槐王氏"能够长久兴盛,也离不开婚姻的辅助。
二、 门当户对结姻亲,强强联合互扶持
中国有句古语是"父债子偿",医院手术单上需要亲属签字,遗产的第一继承人是配偶或者子女……一切的一切,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亲人或者说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而不可忽略的。婚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杨利娟|海底捞被曝给顾客打标签?最新回应来了
- 凡人修仙传|一本怪异的仙侠小说,差点把主角给写死,最终作者被“求着”封神
- 竟敢在校园周边售卖这种“香烟”,厦门一文具店被查
- 老客们|只要5元!这家“便民美发室”被顾客集体求涨价
- 注册商标|小面馆存放大量“茅台酒”,被热心群众发现后的这个举动竟牵出一桩刑事案
- 保质期|注意!这种鸡爪可能被双氧水泡过
- 双艳|浙江一“可怜茶”,曾与西湖龙井并称“双艳”,可因太便宜被嫌弃
- 工厂|有虫卵!韩国知名泡菜企业被曝光
- 舞美|茅奖小说《主角》被陕西人艺搬上话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