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琪: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如何表现民族融合?|东西问 | 王晓梅( 二 )


随着时代进步,原发性民族差异阻力会减少,但同时产生新的动态性民族差异,以更加隐蔽的形式给跨族通婚带来阻力。小说创作要具备现实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挖掘这些动态差异,以文学形式演绎阻力与破除阻力,昭示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动人力量。
苏尔塔拉图的《重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文本。小说讲述汉族王妈妈从北京到草原寻找爱上草原小伙子的女儿王晓梅,王妈妈坚决反对两人关系,她在为女儿办调离手续时发现这里的苏木书记是昔日恋人,单身的两位老人再续前缘,母女俩都嫁给了蒙古族人。
这个作品触及动态性民族差异问题,蒙古族和汉族步入现代化的进度、方式和形态不同,从而形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差异。王晓梅母女身处中心城市,经济富裕且代表先进文化,决定了她们在婚姻中掌握主动权,而巴特尔一家由于地处偏远、家境贫困以及文化水平低,几乎没有发言权。王妈妈由排斥到认可的转变过程有一定戏剧性和偶然性,王晓梅则表现出重实干、超名利的当代青年风采,没有陷入刻板化民族印象中,选择了扎根基层,与情投意合的心上人一起奋斗。这个作品既反映了隐蔽性、动态性民族差异,也昭示出化解这种矛盾的多种可能性。
中新社采访人员: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是什么?
丁琪:跨族婚恋小说始终怀有加强民族团结的文学使命感,从民族和谐角度出发,展示各民族的风情习俗、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表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性民族观念。在求同存异的审美视野下,着力强化中华各民族间血浓于水的文化亲缘关系,这也形成了跨族婚恋小说热烈明朗、和谐团圆的整体美学风格。
丁琪: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如何表现民族融合?|东西问 | 王晓梅
文章插图
2021年5月18日,两位身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孩欣赏油画作品《节日——盛装·布里亚特》。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文华 摄
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致力于表现民族和谐主题,认为各民族间虽有民族界限而并不存在文化鸿沟,人类文化的共性使不同民族在相互了解基础上能够实现融通,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演绎着一个个爱情神话,清除了长期以来流传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僵化民族观念。
现实中,跨族婚恋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未来的蒙古族小说创作须扎根现实生活,深入思考民族间原发性差异和随时代发展出的动态性差异,创作出真正反映现实社会又充满思想创造性的作品。让文学在审美之外发挥参与现实和形塑世界的功能,在民族思想领域发挥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完)
受访者简介:
丁琪: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如何表现民族融合?|东西问 | 王晓梅
文章插图
 丁琪,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天津梁斌文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第十届签约作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民族文学。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获天津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委宣传部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