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寻找鲁尔福,他的小说被加西亚·马尔克斯奉若至宝
近日,“拉美新小说的先驱”胡安·鲁尔福的三部代表作品《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由译林出版社首次完整推出中文版。胡安·鲁尔福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称其为“拉美文学王国中最早的国王”,著名作家、评论家桑塔格盛赞其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中文版译者张伟劼在完成译稿后,曾前往墨西哥,寻找鲁尔福以及他笔下的那个墨西哥。
文章插图
《燃烧的原野》
《佩德罗·巴拉莫》
《金鸡》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著
译林出版社
寻找鲁尔福
文 | 张伟劼
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据说是近二十年来南京最冷的一个冬天。我记忆里另一个寒冷的冬天是2009年,翻译胡安·鲁尔福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的那段时光。当时我租住在成贤街上一间原属东南大学教工宿舍的单室套老房子里。一天当中,房间受阳光眷顾的时间是短暂的,冷风倒是很殷勤地不断从窗缝中摸爬进来,空调的制热效果也不尽人意。我还记得那年冬天老是下雨,寒气与潮气混在一起,阴惨惨的,倒是比较适合想象书中的悲剧场景。
文章插图
事实上,在翻译这部墨西哥写实作品之前,我从没去过墨西哥。我唯有在想象中还原那些故事发生的场景。然而所谓真实的叙事场景是不存在的,作家描述的那些时空都只在虚构之中,逼肖现实而非原原本本的现实。正因为此,想在山东高密寻找莫言作品故事人物的访客多是失望的。
当我坐进飞往墨西哥的班机、开始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涯时,《燃烧的原野》(译林第一版)的译稿刚刚下厂印刷。我已明白,此行是找不到那些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的,也见不着作家本人—他早在1986年就与世长辞了。我只是想验证一下,今天的现实中的墨西哥,在多大程度上还是鲁尔福笔下的那个墨西哥。
文章插图
胡安·鲁尔福
1917年,胡安·鲁尔福出生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农村。他七岁丧父,十一岁丧母,成为孤儿。他不得不由祖母抚养,后又被送入瓜达拉哈拉的孤儿院。
我是在2011年的春天抵达哈利斯科州首府瓜达拉哈拉的。乘坐长途客车从高原上的墨西哥城出来,一路海拔渐低,气温也越来越高。4月里的瓜达拉哈拉已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哈利斯科其他各地想必也同此酷热。行进在瓜达拉哈拉上空的烈日下,我不由想起鲁尔福笔下的那块给晒得冒烟的荒野。在《我们分到了地》的故事中,一群期待分享革命胜利果实的农民行进在干燥、炙热的白土平原上,忍着饥渴,寻找着政府承诺分给他们的土地。他们永远也没有找到那爿憧憬中的沃土,因为他们被分到的就是这块“硬牛皮”、这块“烫得像饼铛似的”荒原。
我在瓜达拉哈拉的一家风味餐厅里见到了这所谓“饼铛”(comal),一种源自印第安人文化传统、至今仍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广泛使用的炊具:一个架在火上烤的陶土圆盘,用来把玉米面团摊成薄饼皮。鲁尔福的名篇《佩德罗·巴拉莫》中的魔幻村庄科马拉(Comala)之名就来自这种炊具,可见那是一块热得多么吓人的土地。
文章插图
这样的酷热,与热带的激情、革命的热烈毫无关系。在鲁尔福笔下,这样的酷热反倒与荒凉靠得更近。在从首都通往哈利斯科的公路上,我见到的这热带的原野就是一派荒凉的景象。那些在平原上孤独耸立的火山,仿佛刚刚经历过,或者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爆发,在此期间,天和地都静寂不动,在强烈的阳光下显得出奇的明净。
- 葛亮《瓦猫》:以“匠人”为引,寻找人的尊严与信仰
- 在文物中跨越千年“寻找夜郎”:重构秦汉帝国的边疆
- 2021立邦「为爱上色」启幕寻找下一个彩虹校园
- 从“牧羊人”到“李焕英” ——我们的心灵在寻找什么?
- 【赏春意·品书香·暖万家春节系列活动】国图公开课精选——寻找福尔摩斯
- 寻找白娘子,雷峰塔地宫发掘现场实拍照
- 张献忠宝藏出土万件珍品, 专家还在苦苦寻找只为一物
- 《寻找诗婢家》创作杀青 百岁老人马识途为其题写书名
- 寻找汉字历史的起源,了解大篆和小篆的区别,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 冬季无论在哪钓,只要按这所说的寻找鱼群,上鱼速度那叫一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