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五 )
又如,君王必须有宽阔胸怀,能包容臣下。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往往在对待有能力的大臣时能包容,能用其专长。因为有才能的人往往有傲气、有个性、有脾气,而君王必须有容人之量,而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苛刻,只有这样,才能让臣下尽心尽力为君王处理好各种政务。
文章插图
李世民(剧照)
其三,善用制衡之策是帝王心术的重要方略,在各种驭臣之术中,制衡之策是君王控制群臣最厉害的招式。
制衡之策是保证专制皇权对百官权力的控制非常有效的方法。中国古代帝王至少通过五种制衡方式来制约百官,实现对于朝中各种机构的有力掌控。
一是利用政治设置上的三权分立制度来进行制衡、制约。从秦汉开始,中国古代的王朝体制就建立了比较有效的政治制衡体制,在帝王的掌控下,将行政、军事和监察三种权力分开。比如,由帝王掌控最高决策权,由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立掌三权进行管理,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形成帝王一人之下三种力量的制衡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避免帝王的权力被架空,保证皇权不会旁落,这大大有利于巩固皇权。
二是让皇族、功臣与外戚三方力量互相制衡。帝王经常会利用朝中各派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创造有利于帝王统治管理的制衡机制,其中,帝王往往会巧妙地调整皇族、功臣与外戚之间的力量平衡,以稳定朝中主要派系之间的制衡机制。比如,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便是利用皇族派系、功臣派系和外戚派系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其中,皇族派包括刘邦的八个皇子,若干皇孙及刘邦的堂兄弟等皇族中的重要成员等;功臣派主要是由与长期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武将等组成;而外戚派包括宫中后、妃的娘家人所形成的外戚力量。汉朝的皇后与某些嫔妃表现强势,外戚力量比较强,这成了制约功臣集团的重要力量。
三是让朝中的文武官员分权而互相制衡。帝王为了防备朝中文武大臣联手而形成对皇权的威胁,常常将朝中文武官员的权力分开,使其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以起到巩固皇权的作用。中国很早就有文臣、武将分权的传统,上朝时,文臣、武将分立于两边。依《礼记》的说法,是右尊左卑,春秋战国和秦朝的官职,基本上是以右为尊,文臣在右;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崇尚左尊右卑的文化理念,文臣在左,武臣在右,文臣地位高于武臣,这与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有密切关系。赵匡胤一直有“卧榻情结”,担心别人也来个“陈桥兵变”,因而需要让文臣来制约武将。
四是让内廷与外廷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皇权,防止自己的权力被架空,经常让帝王直辖的政治机构内廷与外廷互相牵制和制约,利用授权的调整来调节内外与外廷的权力,保证皇权不会旁落。通常情况下,内廷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或皇帝身边太监,而外廷是由宰相领衔内阁班子。比如,明朝加强了司礼监的权力,通过宦官内廷力量来抑制外庭的内阁,制约百官,充分利用内、外廷相互牵制、制约的机制来巩固皇权,这是明王朝很重要的帝王之策。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却能长期掌控朝中权力,就是依靠内外庭的互相制约,而他掌握着最终决策权。
五是利用谏臣对于权臣的制约。谏臣的谏言能对朝中掌权大臣起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而皇帝就需要谏臣来当他的耳目。比如,秦朝设“谏大夫”,东汉光武帝时,增“议”字,称“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专职谏官,主要职责是“直言极谏”,名义上是劝谏君王,其实是对朝中权臣奏议的裁决结果进行谏议,起到了监察权臣的作用。皇帝是不会错的,错的是大臣,对决策的谏改,其实是否决大臣的奏议。
其四,御将之术是帝王心术的最具关键性的策略。
武将在与帝王一起打天下之时,帝王与武将的目标基本一致,而当割据势力被清除,帝王平定天下之后,帝王与将军的矛盾开始激化,因而武将们建立了卓越功勋,在军中甚至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在战争中,常常兵只识将而不识王,士兵听命于将军,拥戴将军,兵权在将军手里,这让帝王常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心结,担心武将手握重兵,兵权失控,武将造反。因而,,帝王千方百计采用各种策略来削弱武将的兵权,或温和的劝告,或重大封赏,或释权降职,甚至不惜以杀戮来清除武将。如此一来,御将之术就变得异常重要。历朝历代,掌控兵权是帝王最重要的谋略之一,掌兵权方能控制朝政,手握刀剑,才能执掌天下。对兵权的掌控,是历朝皇帝最为敏感的政治谋略,而历代帝王皆把兵权视为是任何人都不可侵犯的禁地。
- 一生只有一位皇后,也从不纳妃,两人相伴18年!
- 莫将经典轻易看,《楞严经》来中国究竟有多不容易!
- 韩国版中国历史地图:有夸大,有私心,也很客观
- 历史上有什么遗祸千秋的决定八股文、闭关锁国,中国近代的屈辱
- 古代最有名的四大名马, 此马在主人自刎后投江自裁!
- 古代画押圈、十,如何分辨真假?还有一步骤,中国领先外国2千年
- 知府出一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对出一下联堪称完美
- 洛阳金村大墓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痛心疾首之事
- 古代皇后妃子对自己的称谓,本宫哀家臣妾分别是什么
- 中国宋朝的“阴柔”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全都软糯好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