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评委终于根据十二届国展做了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导向( 三 )
二是节奏鲜明。草书重要的有两个元素,一是韵律,另一个便是节奏。韵律讲畅达,“草贵流而畅”。节奏是阴阳、是开合、是对比、是避让、是统一,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曲尽其态,回环往复。这类特征表现在作品上便是使人为之一振的大开大合、大黑大白、欹正相生、左右相应,不争位夺势,不相互顶撞,互避谦让,各得其所。简单地说:作品中任何部位上的字“大字周围无大字、小字周围无小字”,相拥而行,相抱成趣。最后达到整体上的融会贯通。
三是“四线一体”。四线特征为:有篆线、长线、弧线、曲线。要做到这“四线”,殊非易事。篆线就是中锋挺健、劲涩厚拙;长线就是能充分腾挪黑白关系,达到“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二维、三维空间效果。弧线和曲线在草书“圆通”上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纸上的文字尽可能摇曳多姿、相映成趣而拒板滞之态。观看一件好的草书作品就如欣赏一首好的歌曲一样,畅快自然,豪放低徊。这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草书不止这四种线,只是主要骨架是这些而已。比如还有“短、粗、细、刚、柔、实、枯”等线形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件优秀草书作品的“流连复观”的审美愉悦。
第四个特征是“笔墨情趣”。这是书法作者最初始也是终端的技术要素。笔情是作者以情擎笔,落落大度。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纵横牵掣皆有理,钩环盘纡总关情”。你可以看见毛笔背后人的存在和状态。起、收、转、折都能基本到位,由此才能汇通诸家,错综群妙。墨趣是作者善于将墨在与毛笔的相拥下,由单一色而演绎出重、湿、浓、枯、涩几种墨色变化。好像我们在聆听一场音乐会,你会听到多种不同音色、音质的美妙混响。重能见头,枯能束尾,这是草书作品的一种功夫积淀和工匠精神。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一切皆为空中楼阁。
第五是“经典与率性的融合”。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具有审美的高度和一流的技术难度。所谓审美高度就是精致华美,生动鲜活,如此才能代代流传,千古不衰。因为古人书法的所有精神、技术密码都铺陈于作品的每一个点画之中,而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共性的审美通感。我们时观时新,时新时古,古今合一,滋润心田。在本次评审中,我们也看到部分来稿作品一种拟古不化现象。
把一些名家也写得很像,举手投足、点画撇捺也很相似,但再一看,因为这一类作品缺少作者对古典精神的消化把握和缺少个性而显得形合神离,气促韵乏。还有部分作品虽个性十足,作品也具有想象力,章法新颖而显得十分抢眼,但再一细看,这类作品因笔法粗糙,顾及了章法冲击力而忽视了全篇的整体性,最终旁落。但这类特有个性的作品再假以时日,在笔墨、章法上再加打磨,会在今后的书坛熠熠生辉。
以上说了入展作品的长与短,对于正在潜心书道的朋友我还要谈三个“差别”。
第一,“审美导向把握的高低差别”
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优秀的作品出自优秀的作者,他们独特的艺术敏感性以及捕捉艺术本体规律的能力通过作品呈现了出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能力除了自身涵养以外,与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突破力紧密相关。所以当我们伫立在作品面前,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也觉得审美愉悦而过目难忘。
第二,“功力高低的差别”
功力其实就是作者锁定精美作品图式并进行衍化和再现的能力。我们很多作者都面临一个十分纠结的环节,那就是临摹很好,但一转化就望笔兴叹。这是因为你心里的这种能够锁定及储存经典图式的能力不足而产生了差距。这其中三个环节伴随着作者的书学过程而存在:解读、解码、解构。首先,解读是作者选准一本或者相关的几本帖后,循序渐进地眼读和笔读。眼读就是长期揣摩领会帖本后面的气韵与之形成静态感应,手眼共进,调准心理把握和形成审美标准。笔读便是案头功夫——临摹。
其次,“解码”这一点尤其重要。要达到对古帖的解码,那便是精临之中的精临了。这种功力既有技艺之功,更有心力之功。“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解码”主要是树立和培养“观其形、察其道”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优秀的作者能借古人之布料,缝制我们当代个性需要的衣服。
- 19岁那年,他对10岁女孩一见钟情,痴等6年后终于娶了她!
- 圣墟无始复活时代所驱,小黑狗的春天终于来了, 它将不再受欺负
- 黄日华版本的萧峰为何总戴破布帽,当他露出脑袋,终于明白了原因
- 时隔多年,终于读懂黛玉临终未说完的那句话
- 雷峰塔倒塌77年后,专家打开地宫,白娘子传说的真相终于被揭开
- 神雕结束后,深爱杨过的程英结局如何?答案终于有人说出!
- 如果换成是张无忌去参加聚贤庄, 结果会怎样? 答案终于被人说出!
- 王羲之这幅字在日本复原成功,此作曾毁于战火,如今终于“复活”
- 终于知道唐僧的通关文牒上写了啥?难怪各国看后都“毕恭毕敬”!
- 92岁书协专家谢云遭网友痛批:中毒太深,邪门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