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受4个因素影响,最后一个是关键( 二 )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看重物质生活本身,而是物质能提供的好处,比如更健康的身体,更优质生活,让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好好学习和提升自己。因此,在不断维持温饱和提升自己的两个人之间,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第三个原因是文化层次及教育背景不同。
通过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描写,我们知道他从小读书,文化教育可能未必能保证一个人在未来衣食无忧,但总能让人的眼界变宽,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闰土的家庭条件,注定了他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和鲁迅的阶层差异越拉越大。
文章插图
现实中也是如此,名校毕业的学生未必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一定比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更多选择,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受到的教育,很多时候是能改变人生的。而且,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在爱好和沟通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很难出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一直是好朋友的现象出现,因为在很多时候,层次不同的人,无法给对方需要的帮助。
第四个原因是精神追求的不同。
鲁迅的追求是唤醒沉睡的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用文字发出疗救的声音,而闰土因为家境、教育程度和阅历的限制,更加关心一日三餐,无暇思考精神上的追求,甚至他也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童年的活力,成为鲁迅不愿看到那种麻木、衰败的国人形象。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立的,但我们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性情相合的原因,很多是因为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或是有相近的阶层。相同的精神追求,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加牢固。
文章插图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复杂,有很多无奈和辛酸,人们心中对于高低贵贱也有了认识,因此,成年人之间的友谊,不可能像孩提时代那样简单纯粹。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相投的朋友,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或是爱好,但是,那些因为成长和我们越走越远的人,再见面也只剩下彼此之间的尴尬,即使想找回曾经的感觉,也不知道从何处努力,又要如何开口。
【鲁迅《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受4个因素影响,最后一个是关键】因为随着时间,你变了,他也变了。
- 鲁迅逝世当天,制作石膏遗容时粘下20根胡须,如今成一级文物
- 鲁迅、许广平与朱安三个人的故事,总有一人是配角!
- 余华:我当年唯一讨厌的作家是鲁迅,直到36岁才幡然醒悟
- 文字狱历朝皆有,为何清朝最多?鲁迅这句话一针见血
- 这个鲁迅等作家成立的组织做了哪些事,引得国民党当局秘密捕杀
- 参观完这个小博物馆,我发现乾隆不傻,光绪不晕,鲁迅家不冤
- 用肌肤才能听见的“树木之歌”,诉说着人与自然永恒的联系
- 民国女神级演员,自尽后10万市民自发为她送葬,鲁迅提笔为她著文
- 少年读不懂鲁迅,人到中年才知道,我们都是闰土
- 王阳明的忠告拉开人与人距离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