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少林寺竟然只有一座真正古建、少林功夫实证——千佛殿( 二 )


从雍正时期开始,在少林寺已基本上见不到武僧公开习武、演武的场面。雍正到道光初人文墨客游少林寺后所写的各种游记、纪胜诗及所立碑刻等,基本上都找不到寺僧习武演武的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任登封知县的施奕簪,在游少林寺后所写的《偕友游少林寺》诗中,描述了当时寺僧习武及少林寺的状况:“武功魔渐息,禅律讲何曾。吴画委荒草,唐文叠石层。琼楼藏鼠雀,丽宇聚蜂蝇。无复前朝树,空闻古涧藤。”(22)由上可知,当时少林寺僧习武活动受到了空前的抑制。
 现今的少林寺竟然只有一座真正古建、少林功夫实证——千佛殿
文章插图
在少林寺习武受到清廷压制之后,作为少林功夫发祥地,且一直把习武作为宗风的少林寺僧来说,虽然清廷对寺僧的习武施以高压,但习武仍未停止。他们为了避开清廷的查究,习武活动改在夜间秘密进行。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23)由于寺僧长期不断的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下被脚踩出了48个深深的脚坑。据寺僧德禅、行正讲,此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注重内功的。
清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动荡,清廷已自顾不暇,雍乾时期禁教的高压政策到道光时已大为削弱。但寺僧仍惧怕清廷追究,所以秘密习武,到道光初仍沿袭不变。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满族大员麟庆代巡抚杨海梁祭中岳,农历3月25日,麟庆走马至少林寺,在参观了少林寺后,因久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寺主僧见麟庆为满族大员,又因清廷禁止聚众习武,于是矢口否认寺僧练武。麟庆听后,立即明白寺主僧是惧怕清廷的追究,于是对少林寺僧习武作出了具有定性意义的解答:“谕以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诳语。”(24)寺主僧在听了麟庆这种平反式的话语后才放心。于是,主僧挑选功夫高超的武僧在紧那罗殿前为麟庆进行表演。麟庆在看了武僧表演后赞道:“熊经鸟伸,果然矫捷。”(25)寺僧为麟庆所举行的演武活动,是自康熙后期至道光初在少林寺内唯一可查的公开的大型演武活动。
 现今的少林寺竟然只有一座真正古建、少林功夫实证——千佛殿
文章插图
在麟庆演武之后,虽然他表明了少林寺的习武是为了“保护名山”,但寺得知麟庆为满族大员之后,仍然惧怕他报告朝廷而加以追究。于是习武之人纷纷逃离少林寺,隐居深山继续练功。清代少林武僧的秘密练功场,除了千佛殿外,处于偏远地区众多的少林寺下院也是武僧习武的重要场所。而清末隐居少林寺下院石沟寺的海发、湛谟、寂勤成为传统少林功夫的重要继承者,并为传统少林武术的传递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三十个身著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
除了行拳图外,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
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柱”的遗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隔约二米半,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练少林武功的真实史迹。
火烧少林寺是民国十七年三月,建国军樊钟秀乘冯玉祥的国民军后方空虚,夺占了巩县及偃师县,但不久被冯部将领石友三夺回。樊钟秀南撤,转攻登封县城,其司令部即设在少林寺内。石友三部向南追击,至辗辕关(十八盘),少林寺僧助樊狙击,终不敌而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