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缺爱,王朔与母亲结怨30年,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写作有温度,热点有态度。点击“关注”,每天一篇,猫叔陪你聊热点!
文章插图
王朔曾在《致女儿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她就不能招我,一招我我就特别歹毒。好几次我跟他通话,旁边有人都会问我,你跟谁打电话这么凶。她是特别能激起我恶的一面的那种人。王朔从来不避讳在公开场合谈论他和母亲的恶劣关系,甚至在他的多本书中,都曾不止一次出现过。他笔下的母亲,是一个冷血、根本不懂爱的女人:她是个医生,年轻时为了当先进,全心全意保全自己,根本不会在意我的感受。在我一岁半的时候,就把我送进了保育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候四个礼拜。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王朔觉得,母亲从小到大都没有关心过自己,特别是自己小时候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母亲都没有在自己身边,她永远无法原谅这个“工作狂”一样的母亲。以至于在后来的30年里,母子俩一直都在互掐。
文章插图
01一个耳光,让他和母亲越走越远。1958年,王朔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妈妈是医生,爸爸是军官教员。按理说,小儿子都会得到父母多一点的宠爱与关心,但小时候的王朔,却是在父亲的鞭子下长大的。那是当年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就像王朔的发小马未都在《圆桌派》上形容的那样: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都打!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王朔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小时候父亲的教育方式时说:“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但从小挨鞭子还不是王朔最反感的,最反感的是父母工作都忙,常常不在他和哥哥的身边。那时,哥哥年纪稍长一些,很多事情还能独立解决,但年幼的王朔,却正是依赖父母的年龄。
文章插图
爸妈在童年时代的缺席,不但让王朔性格大变,变得越来越不合群,还让他越来越叛逆。一看到周围有父母疼爱的孩子,他就会非常仇视,而且从上小学开始,他就特别排斥母亲:只要能让母亲生气的事,他就偏要做。初二那年,王朔开始逃学、旷课、打群架,让母亲非常生气,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对着他大骂:“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不好好学习就给我滚!”他也不甘示弱,冲母亲吼道:“你凭什么说我?这会你管我了,平常你到那里去了,该滚的人是你!”母亲抬手给了他一个耳光。王朔一把推开母亲,头也不回的跑了。第二天父母请假去找他,听到母亲喊他名字,声音都嘶哑了,王朔悄悄跟在后面就是不答应,心里突然有一种报复的快感。从那以后,王朔就变得更加的叛逆。1976年,王朔去参军,一去就了无音讯,母亲忍不住了,给他打了个电话,问他生活怎么样,习不习惯。没说两句,王朔就嫌他啰嗦,直接挂了电话。
文章插图
1980年,王朔退伍转业被分到粮店工作,他不喜欢,就任性的炒了单位鱿鱼,在家全职写作。有次,母亲发现他衣服领子破了,就给他买了一件新的,不敢直接递给他,就悄悄放在了他的床头。王朔知道是母亲买的后,不希望被怜悯,更不希望在母亲面前低头,就把衣服扔给了哥哥说是妈妈给他买的。妈妈也很倔强,直接把衣服扔进了垃圾桶。因为阅历丰富,又天生是块写作的料,没过多久,王朔就凭着自己的中篇处女作《空中小姐》,得到了《当代》杂志社的青睐。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当红杂志上发表小说,王朔的母亲比他还高兴,不但买了几本杂志到单位炫耀,还回家炒了几个小菜给王朔庆祝,谁知却等来了王朔一句冷冰冰的话:“我发表东西,又不是你发表东西,你瞎高兴什么啊?”就这样,王朔越来越出名,也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家了,但他与母亲的关系,却依然没有改变。母亲在他心里,永远都是那个最亲近的陌生人。
- 少年读不懂鲁迅,人到中年才知道,我们都是闰土
- 他18岁读博士,是未来的诺奖天才,晚年陨落说后悔加入少年班
- 推文:五本江湖侠女文,《一寸相思》《斩春》《无方少年游》
- 《吴王金戈越王剑》三登首都剧场:少年皓首,艺术不老
- 少年“闰土”的结局:晚年被鲁迅家辞退,晚年因没钱看病去世
- 四名县令行酒令,少年加入后,为何县令恼羞成怒下令衙役捉拿他
- 金庸对李敖的批评置之不理,为何对王朔的批评,却要写文章反击
- 四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大人物, 最后一个家喻户晓, 骗你多少年了
- 哈理工“扫地僧”:14岁进北大少年班,吃饭舔盘子却资助贫困学生
- 少年时看水浒不懂情面调皮,也不懂世事繁杂,心中惟独热血一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