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大炮”

1590年 , 意大利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的鼻祖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十几年后 ,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经过辛勤的整理和计算 , 归纳出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三条基本规律——开普勒三定律 。后来 ,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综合了前辈们的天文学、物理学和力学成就 , 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 , 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 , 论证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大炮”

文章插图
万有引力定律使人们认识到:由于人与地球的质量相差太悬殊 , 所以人总是被地球巨大的引力束缚而不能离开地面 。接着 , 牛顿在1687年完成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抛物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 就会沿着一个方向向太空深处飘游 , 浪迹天涯 , 永远不会回到地球 。为此牛顿曾设想制造一座高射大炮 , 架在高山之上 , 炮弹平射出去 , 在获得足够大的速度之后 , 距地面越来越远 , 而受到的地球引力也就越来越小 , 以至能飞到足够远的地方环绕地球飞行而不致掉下来;如果速度再大 , 甚至会飞离地球轨道而进入宇宙空间漫游 。但牛顿设想的高射大炮并没有制造出来 , 后来的一系列发现也证明这种高射大炮不可能被造出来 。
随着人类向宇宙深处探索的延伸 , 现在问题已经明朗了 , 要离开地面 , 就要克服地球引力 。如何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呢?克服引力究竟需要多大的能量?飞行器在突破引力束缚时所需要的最低速度是多少?
根据牛顿提出的理论 , 人们很快找到了答案 。经计算 , 如果一个物体达到7.9公里/秒的速度 , 就能使地球对它的吸引力 , 即物体的向心力与它的离心力保持平衡 , 物体便可不再坠落到地面 , 而是环绕地球运行 , 并与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 这个物体就成为地球的一个卫星 , 环绕地球飞行 。这个速度被叫作“第一宇宙速度” , 或称“环绕速度” 。人类要实现航天的愿望 , 首先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 , 这是摆脱地球束缚的第一步 。如果按照牛顿的设想 , 要使炮弹达到7.9公里/秒的速度 , 炮身需要1公里长 , 很显然这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
如果物体运行的速度再提高 , 那么它离地球中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 同时飞行速度逐渐减小 , 飞行轨道变成一个椭圆形;并随着速度的增加 , 飞行曲线越来越平滑 。当速度大到11.2公里/秒时 , 则椭圆形的曲线就会裂口 , 地球引力就再也不能对这个物体起作用了 。于是 , 它就会飞离地球 , 成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这个速度被叫作“第二宇宙速度” , 或称“逃逸速度”“脱离速度” 。
当这个物体的速度再增加到16.7公里/秒时 , 太阳的引力就会显得无能为力 , 也管束不了它 , 只好让其飞出太阳系 , 到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任意遨游了 。这个速度被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突破该宇宙速度 。
地球上发射的物体达到什么速度才可以摆脱银河系引力的束缚 , 飞出银河系呢?由于人们尚未确切知道银河系的准确大小与质量 , 因此只能粗略估算 , 需要达到110—120公里/秒 , 目前还没有航天器能够达到这个速度 。知识链接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大炮”】牛顿除了在力学方面的成就外 , 在其他学科也有突出贡献 。在数学方面 , 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 , 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在光学方面 , 他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 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 从侧面反映光的运动性质;在热学方面 , 牛顿确定了冷却定律;在天文学方面 , 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 。如此众多的成就 , 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 , 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