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人物」人工智能都做了什么?,为了战胜新冠肺炎( 二 )


“要让早诊窗口前移到CT检查完的第一时间 , 并为临床分诊轻重症患者提供帮助 。 ”石磊知道 , 在病人发病早期就给出提示 , 以便医生及早确认症状 , 及早排查 , 及早隔离 , 这个对传染病的防控来说极为重要 。
在和上海公卫中心专家深入讨论的同时 , 依图的医疗研发团队已经快速集结 。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成员 , 一起开工 。
「每日人物」人工智能都做了什么?,为了战胜新冠肺炎
文章图片
2
赛跑开始 。 “与其说是受命 , 不如说是信任 。 ”几小时内 , 国内外度假的同事们收到了通知 。 不管他们的所在地是凌晨还是深夜 , 每个人听到集结号后都义无反顾地做好了备战 。 十几个工作群迅速成立 , 一百多人参与其中 。 有人在国外探亲 , 时差多达13小时 , 昼夜完全颠倒 , 连轴开启接力模式 , 工作群的信息接连不停 。 早晨七八点钟到凌晨一点 , 成为大家电话会议的热线时间 。
响应几乎是即时的 , 只是通过电话讨论和语音会议 , 就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 “你知道他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 接下来要去做什么 。 ”
上下班的时间模糊了 。 在一线 , 医生们往往要忙到晚上才有时间提出功能需求 , 一个晚上十点多刚刚提出的需求 , 希望“大概第二天有空可以帮忙改一改” , 常常在后半夜收到同事的回复 , “已经改好” 。
时差甚至也成了优势 , 几乎每个小时都有人醒着 , 下一班人上线的第一件事 , 就是细细读完上一班人留下的需求和叮嘱 。
“早一天 , 甚至是早几个小时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和治疗 , 对于患者的愈后是有明显意义的 。 ”根据数据统计 , 石磊察觉到 , 一些重症患者从确诊到快速进展之间的时间窗仅有几天 , 同一时间段内 , 大量病人都需要做出检测和判断 。
没有硬性的任务摊派、没有额外的奖励政策 。 4天 , 90个小时 , 依图医疗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 大年初四 , 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 ,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式上线 。
系统能够在2-3秒内完成快速筛查、定量评价 , 初步的临床验证表明对于新冠肺炎病例的病情评估 , 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医生的评价结果高度相似(相关性研究中R=0.87 , p
而在湖北等更为严重的疫区 , 承担着大量肺炎疑似患者诊治的医院正急切等待着这套系统上线 , “不管内科、外科、门诊、住院 , 首先都得扫一个肺 。 ”一位一线医生反馈 , “你们早几天来就更好了” , “以后每天靠依图活命了” 。
「每日人物」人工智能都做了什么?,为了战胜新冠肺炎
文章图片
3
“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 , 影像特征差异可能很大 。 ”石磊知道 , 传统观念认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 。 但这个概念在医疗领域并不绝对 , 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接受诊疗 , 但细分到疾病种类、分期及不同的检查设备和方法 , 真正能够用于产品研发的同质化数据量其实并非海量 。
在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 依图作为行业领军的企业 , 早已针对医疗“小样本”的现实困难做好了技术储备 , 不必等待传统意义上的海量大样本 , 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创新来实现产品研发的快速启动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 。
人工智能这次之所以能够跑赢时间 , 得益于过去两年的“提前”抢跑 。 从2018年开始 , 医疗团队就已经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 一方面 , 围绕小样本数据训练的关键困难 , 不仅基于迁移学习 , 更是通过AutoML平台等世界级技术 , 对算法架构进行优化 , 基于医疗图像算法的底层技术创新 , 提升跨模态算法能力 。 另一方面 , 自主研发了首款云端视觉AI芯片 。
在当时 , 依图科技已经在智能城市、金融领域全面铺开 , 但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企业利润的增长 , 更多困扰他们的命题是 , 人工智能还能为人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