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奥数金牌

数学故事:奥数金牌,今天就让小编来给同学们带来这个数学故事:奥数金牌
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开发智力,培养探索能力,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 。
故事适合年级:小学二年级【数学故事:奥数金牌】趣味小故事:,陶哲轩的数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9岁多时,他未能入选澳大利亚队,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
但接下来三年中,他先后三次代表澳大利亚参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 。他在1988年获得金牌时,尚不满 13岁,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彼得?泰勒(PeterTaylor)教授告诉本报采访人员,陶哲轩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闭症,是澳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冠军,并且拥有非凡的音乐才能 。这两个弟弟同时参加了1995年多伦多国际奥数 。他们解题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同样的分数,最终双双获得铜牌 。
本次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也曾参加过1982年奥数并获得金牌 。于是有人感叹,中国也有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陶哲轩或佩雷尔曼那样杰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 。
这是一个令顶尖数学家们都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香港长大的陈繁昌教授对本报采访人员说,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所需的才能并不一样,尽管有些人(比如陶哲轩)可以同时擅长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 。
陶哲轩也告诉本报采访人员,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
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参加奥数的选手也需要集训,但集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陶哲轩说,他当时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训练营,“我们白天练习解题,晚上玩各种游戏 。”“他主要是喜欢做数学,而不是为了(获)奖去做数学 。”陶象国说 。
泰勒教授说,目前澳大利亚会为那些最好的学生再提供为期十天的集训,但通常他们只会从各自的学校缺课一周,“ 我不了解中国集训的情况,但可能澳大利亚的训练要松散一些 。”
在中国,不少中学和中学生将奥数视为升入大学的一条捷径,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训练 。陶象国说,如果参加奥数只是为了升入一所好的大学,“这个目标太小了” 。
一位奥数奖牌得主、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华人数学家认为,中国奥数奖牌得主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奥数环境下有平等的机会,但在现实中,也许除了陈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几何和微分方程领域以外,华人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机会并不均等 。中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大环境还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发达国家相比 。
陶象国也说,如果陶哲轩在中国内地成长,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国外,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和学校协商(培养方案),哲轩7岁开始在中学修课,在中国哪个学校肯收他?”
中国著名的少年班天才宁铂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对这一现象,陶象国认为,“对于孩子,只可以带引他,鼓励他,教他怎么走,但中国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推孩子的速度太快,但推得太快,可能走不稳,就会跌倒 。”
更多小学趣味数学故事,可以微信搜索qwshuxue或者中小学趣味数学,获得更多趣味数学故事的文章 。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数学小故事喜欢更多数学小故事,可以给小编留言,小编会在第一时间给大家带来喜欢有趣的数学故事 。

【数学故事:奥数金牌】版权申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www.allfloor.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