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倡导的“分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分享”已然成为产品的一个基础功能 。但是“分享”按钮的背后 , 到底在分享什么?

互联网公司倡导的“分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插图
新买的洋娃娃要和隔壁小美一起玩 , 亲戚给的大白兔奶糖要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分着吃 , 应用题有好的解题思路也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
小时候 , 像这样的场景一定没少被念叨 , 妈妈会教育我们:“有好东西要学会和别人分享”;长大后才明白 , 其实可能还有下半句 , 妈妈一直没说出来 , “这样才会显得你大方懂事 , 更能交到更多好朋友” 。
 
当我们在说“分享” , 我们在说什么?“分享”已然成为产品的一个基础功能 。但是“分享”按钮的背后 , 到底在分享什么?
我觉得 , 每一次分享的背后和妈妈说的 ,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 用户分享的 , 至少是都是当下认为的“好东西” 。那么 , 什么是好东西呢?可能是一个超高性价比的商品 , 可能是一个超沙雕的视频或者文章段子 , 可能是一个超好玩超有意思的活动~
从平台角度 , 分享本质是一次价值的传递 , 通过用户触发给更多用户或者潜在用户的机会 。不同平台做分享的目的不尽相同 , 有的可能为了“增长裂变” , 有的可能是“带货” , 有的仅仅是为了“品牌影响力” 。
所以当我们希望用户能为分享UV、CTR做贡献的时候 , 首先可能需要为用户设定一个值得分享的“好东西” 。但有时候 , 有“好东西”还远远不够 , 因为本身分享是一件有行为成本和心理门槛的事情 。
 
“分享”那一刻 , TA在想什么?很多想法真的是一瞬即逝 , 但真实存在 。用户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思考或顾虑 , 正是在设计分享链路和机制时 , 要好好琢磨挖掘的点 。
当平台希望用户去做一件事情 , 要么给足价值和动力 , 要么降低成本和门槛 。帮助用户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分享?
比如这些赤裸裸而务实的理由:完成分享拉人任务 , 则可以得到现金、以特别划算的价格买某商品的机会、某商品免费领取 。像这类权益吸引的 , 多半也“任务艰巨” , 这个时候第一优先级就不是考虑“降低门槛和成本”了 , 反而应该是要给足“分享动力” 。
互联网公司倡导的“分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插图
比如抖音“邀好友领100元红包”活动:100元可提现 , 先给了90.95元+ , 让用户觉得不去邀请一下好像都白白损失了90元 , 到手的鸭子不能白白放走的既视感;仅差9.05元 , 感觉其实分分钟就能完成任务的模样;“立即提现”更是给用户充足的安全感 , 默默提醒着随时可以去提现的确定性 。
比如天猫超市“助力拿好礼 低至1元起”:品牌商品的特价 , 本身其实比100元来的更加具体和真实 , 但这里选品就很重要了 , 得对用户有吸引力 , 不然就没有然后了;标黄加黑加粗地告诉你这个“立省¥55”也是在提醒你“很值得”;按钮上的时间倒计时有种莫名其妙的紧迫感;需N人助力其实是在明确任务的难度 , 提升权益可领取的确定性 。
比如拼多多“砍价免费拿 包邮送到家”:用“帮砍价”包装了“分享邀好友”的任务 , 很明确利益点和任务点 , 邀好友就能帮你砍价;“待发货”有一种商品都给你包装好了 , 只要你砍好价明天就能送到家的既视感;“剩8.84%免费拿”的套路和抖音一样 , 让你感觉只差一点点了;不去砍一刀好像还浪费了“已砍202.32元” , 利用的是用户对沉没成本的恋恋不舍啊;底下的“砍价记录”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利用“沉没成本”的心态 , 每一次努力都算数 , 自己都砍掉这么多钱了;“砍成晒单”利用的是“从众心理”,让用户觉得那么多人正在参与中 , 这件事情真实靠谱 。
但有时候呢 。可能你会介意让人家知道 , 你在P某某上买超级超级超级便宜的东西 , 显得特别不高级不符合都市小白领的气质;可能会介意因为要买一个10块钱的东西 , 拉一堆人给你点赞啊助力啊什么的 , 会特别打扰到别人;可能介意别人知道你买了一个超贵超贵的东西暴露了身份 , 显得不接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