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手机看世界

小编来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趣味数学故事是:透过手机看世界 。
每天10分钟头脑大风暴 , 开发智力 , 培养探索能力 , 让你成为学习小天才 。
故事适合年级:小学【透过手机看世界】趣味小故事: 互联网挟着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 让人类辛辛苦苦花了千百万年才演化出来的脑容量显得捉襟见肘 。最近流行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要人们把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以清空大脑 , 未来学家保罗·萨福(Paul Saffo)更是认定 , 在未来数十年之内人会变成和机械合体的新型生物 。看起来有些怪异 , 但却是一种很有可能的未来 。
基本上我们可以确定 , 在几十年之内 , 人脑的能力并不太可能有巨大的提升 。但是让大脑的工作集中在人类能做而机器不能的领域上 , 似乎是效率较高的方式 。让机器去记忆 , 而让人来选择 , 这才是彼此的优势所在 。
这种设想在虚拟世界中十分容易 , 但是现实世界中似乎会碰到些问题 。图书馆的书架上没有Google搜索框 , 翻开一本书时手指所及之处 , 也不会跳出金山词霸的翻译窗 。即使带着地图去旅游 , 但对于像我这样不辨方位的路盲来说 ,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 本身就是一个堪比“to be or not to be”的艰难抉择 。虚拟世界中那些触手可及的信息 , 在现实世界显得遥远无比 。
不过最近我们有了一些好消息 。Google的Android手机和苹果的iPhone上出现了几种不错的小软件 , 可以帮我们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捆在一起 。借助有摄像头、能上网的智能手机 , 我们可以获得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 。真实世界的景物和虚拟世界的数据叠加在屏幕上 , 我们透过它将看到一个混合了真实和虚拟的窗口 , 看到被虚拟增强了的现实 。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这个概念 , 是在1992年提出的 。时任波音公司计算机研究部门的首席科学家托马斯·考德尔(Thomas Caudell)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 认为可以采用头戴式显示器 , 将数据投射到对应的真实世界的景物上 , 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提升效率 。在他的设想中 , 这就像是一个随身的助手 , 他会随时告诉你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
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这个正在大热的概念不同 , 增强现实并不试图完全从头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 而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做一些加工 。它追求的是在最适当的时间给予最适当的帮助 , 而且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严格地对应起来 。“对应”是增强现实的关键词之一——当你看着一只梅花鹿的时候 , 你的增强现实系统不应该告诉你那是一匹长了斑点的骏马 。
增强现实的概念很吸引人 , 但是从它被提出之后 , 对增强现实的研究仅限于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之中 。在比较通用的做法中 , 人们给各种各样的东西贴上或大或小的标签 , 从箱子、零件直到整栋建筑物 。摄像头会捕捉到这些标签 , 然后计算机会去数据库中查找和标签有关的信息 , 最后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 叠加在与相应的标签对应的地方 。这种做法显然限制了增强现实技术更广泛的应用——除了在偏执狂最疯狂的梦里 ,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贴满了标签的世界里 。
幸好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希望 。感谢摩尔定律 , 感谢异想天开 , 感谢第一个想到把摄像头和传感器装在手机上的家伙 。在多种技术的协作下 , 增强现实的春天终于要来了 。现在手机这样的手持设备 , 运算能力已经堪比十年前的笨重电脑 , 移动互联网的速度足以应付网络查询和数据传输的需要 , GPS更是可以将我们的所在地精确到数十米之内 。配合图像识别技术 , 我们的手机甚至可以认识摄像头拍摄到的外语标牌 , 并且翻译成我们的母语——网易有道词典刚刚推出这种功能 。
关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更多应用 , 一项还在测试中的新设备也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端倪 。今年年初 ,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设计了一套简陋的设备 , 由一个摄像头、一台微型投影仪和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组成 。摄像头和投影仪被松松垮垮地捆在研究人员的头上 , 充当第三只眼睛 。打开一本书的时候 , 投影仪会在书上照出投影 , 告诉读者这本书在网上的评价 , 还能给出同类的推荐书籍;当拿起一盒麦片的时候 , 投影仪会告诉我们这盒麦片在附近其他超市的价格 , 还有它的营养成分;当我们面向某人的时候 , 投影仪甚至可以显示对方在社交网站的主页 , 同时告诉我们他的姓名和爱好 。而这一切的查询和数据传输 , 只是由口袋里那部打开了无线上网功能的手机自动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