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祖山“女娲遗骨”辨 女娲遗骨

女娲遗骨(仁祖吞丹《女娲遗骨》)
《人族传说》中“女娲遗骨”辨析作者:刘
女娲、伏羲的传说不仅在仁祖洞天地区较为密集,而且山中至今仍有“滚沟”、“穿针梁”、“创世坪”,还有“石沟”、“天地(阴阳)会”、“玉子崖”等生殖崇拜的自然景观 。

△仁祖通天云雾
唐代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一书开篇就写道:“山不在高,而在仙则名;水不深,龙为灵 。”也许这是这两个永恒的谚语的应验 。前段时间,位于山西省吉县一隅的仁祖屯,过去鲜为人知,但“发现女娲遗骨”的报道引起舆论哗然 。大众媒体质疑不断,否认者众多,甚至有人将其与“陕西周老虎”相提并论 。笔者长期在蓟县所在的临汾工作,非常热爱历史文化,所以在金秋时节,专程到仁祖通天来“考古” 。
一个仁祖屯位于蓟县西北30公里处 。山脉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742米,壶口瀑布以西20公里 。规划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山峰1000多座,层层叠叠,气势磅礴 。行驶在山间,奇形怪状的 砂岩和散落的天然洞穴扑面而来 。路边绿油油的柏翠,野果飘香,鸟语花香,泉水潺潺 。仁祖吞丹有许多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0座大大小小的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供奉女娲、伏羲的“仁祖寺” 。“田璇神祠”(又名高祠),供奉玄武、忠、观音等 。mainland China唯一的北斗七星寺;七座北极神庙;穿针梁上有一座纪念女娲、伏羲“穿针过梁”“滚沟过沟”测缘分结婚的庙 。在主峰周围,有许多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留下的工事和碉堡 。
所谓“祖先”是女娲、伏羲的统称 。他们是怎么和蓟县的山峰结缘的?同事冯延山教授告诉我,原因有三:一是有考古发现支撑 。仁祖洞丹及其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物和新石器时代文物,特别是县文管所严先生于1980年发现的狮子滩遗址群,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是基于史料记载 。西汉《淮南子兰明训》记载女娲“杀黑龙助冀州”,而蓟县就在冀州 。北魏郦道元《水镜注》记载“北曲县故城四十里有风山”,以风为姓,应与“风山”有关 。此外,康熙十二年、乾隆元年修订的《周玑志》记载了仁祖寺的重修年代和建筑规模 。第三,以历史传说为参考 。传说古代洪水肆虐,生灵涂炭 。只有女娲、伏羲和他的兄弟姐妹幸存下来 。为了繁衍人类,他们通过“滚过沟”和“穿山”来衡量上帝的意志,结果显示他们可以结婚 。于是,两人结婚造人的那座山,就有了“人祖通天”之名,“人氏根祖在冀州”的说法代代相传 。
【人祖山“女娲遗骨”辨 女娲遗骨】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后,车辆到达了仁祖图恩丹主峰的山脚下,一群人沿着崎岖的林间小路攀爬 。山顶上现存的建筑有伏羲庙、瓦宫、藏庙和一些防御工事等 。这些寺庙始建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年代,大部分是明代建筑 。由于年久失修,饱受战乱之苦,保存条件很差,多处裂缝严重,屋顶塌陷漏水 。这座建筑里有许多明朝的雕像 。虽然很多都不完整,但雕刻手法细腻,采用了多层雕刻空、彩绘、贴金等手法,给人以仙境般的恢弘感和遐想感 。这就是所谓的“女娲遗骨”被发现的地方 。原来,直到1984年瓦宫被盗挖,时任县人民 副县长的原在颜先生陪同下到现场视察,在女娲塑像下的木函中发现一根骨头,用黄绢包裹,木函上题词为“明十年,天焚金山寺,帝骨流(留)于此十六年 。”......皇帝遗骨首飞(左)”才引起关注,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2012年3月1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C14测年显示,人类头骨距今6200年,2011年清理的动物骨骼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 。”“是哪位皇帝的遗骨?根据蓟县任祖通天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的汇报材料,人骨摆放在“瓦皇宫”内,“瓦黄”雕像下,证明皇帝遗骨可能是雕像主人“瓦黄”的遗骨 。至少,这具遗骸无疑是明朝郑德时期人们所认为的“易皇帝”的遗骸 。严铸先生也认为,这是人族通天之峰,最早是女娲氏族祭天或祭祖的祭坛 。女娲死后,葬于此处成为陵墓,后经历了皇宫的修建 。这就是“蓟县惊现女娲遗骨”报道的由来 。

△仁祖吞丹日出
二走在仁祖吞丹,我的思绪被引向遥远而久远的荒野 。当时的先民一方面用简单的石器和武器获取食物以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想了解宇宙及其起源,想解决“我从哪里来”这个永恒的命题 。于是,由超自然意象和幻想构成的神话出现了 。世界上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叫出来的、本来就存在的、被植物改变的、被动物改变的、用泥土做成的 。在所有神话中,“地球造人”是更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其中以中国的“女娲造人”和犹太神话(圣经)中的“上帝造人”的故事最为引人入胜 。据史料记载,“女娲造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直到晚唐才出现女娲与伏羲结婚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