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都在进行洋务改革,结果中国却输得一败涂地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都在进行洋务改革,结果中国却输得一败涂地 。从当时的一个细节就知原因 。时大学士徐桐上书:西洋各国,除英法意几个国家真实存在以外,其他都是汉奸捏造出来吓人的!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徐桐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顽固保守派,除上文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外,还有各种奇葩言论 。
如他对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别有一番看法,认为翻译大大得错误,其理由是:大清国才是真正的既美、又利、又坚,美国算什么“美利坚”?
他坚决反对大清朝修铁路,认为“轮车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烟伤禾稼,震动寝陵”...视为不详 。
然而,就是这样愚昧封建的人物,竟官运亨通,历任礼部、吏部尚书,和宰相之位的大学士 。并且,这样的人物还不止一个 。
如同治老师倭仁认为学习西方的天文物理有损人心,大学士王闿运说“火轮是至拙之船,洋炮是至蠢之器”等等,清廷上层尚且如此,可见此时洋务运动的举步维艰 。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都在进行洋务改革,结果中国却输得一败涂地】说白了,当时清廷大多数官员和皇帝太后,还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即便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也只承认自家大清是技术不如人家,但制度上是远远超过的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武器不能及也 。”
然而,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都知道: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 。两国相争,表面上比的是经济文化、军事措施、教育改革等等,实际上落到根子上还是比根本制度和意识形态 。
可当时清廷上层“杰出”人物并未意识到这点,所以即便是同时期与日本“明治维新”同时开展“洋务运动”改革,效果却相差甚远,最终在战争中被残忍地验证 。
同样是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同样是学习西方技术开始改革,结局却如此迥异 。充分说明了清廷当时的“自救行动”不过是打了麻醉药的“外科手术”,日本则是从里到外的“内科手术” 。
如此对比,甲午中日战争,清廷焉能不败?甚至早在两国战争前,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都在进行洋务改革,结果中国却输得一败涂地

文章插图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都在进行洋务改革,结果中国却输得一败涂地

文章插图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都在进行洋务改革,结果中国却输得一败涂地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