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明人的海洋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传统的民族 , 有确凿的材料证明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 中国人就有了非常发达的近海航行技术 。 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 于是国际贸易线从陆路转向海路 , 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商人自发努力向南洋发展 , 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商人运用航海技术的东来 。
【历史故事】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明人的海洋意识】《大明混一图》与明初的海洋知识
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重大转折 , 开始于15、16世纪之际形成的大航海时代 。 大航海时代之前 , 欧亚大陆是连成一片的 , 西班牙和葡萄牙处在这个大陆的远西 , 中国处在这个大陆的远东 。 尽管东西方之间早已有丝绸之路的陆上联系 , 但崇山峻岭 , 跋涉艰难 , 因此在大航海时代之前 , 东亚文化的影响最远仅达到罗马帝国的东沿 , 即东地中海地区 , 而罗马文化对中国本部的影响则更加间接而微弱 。 明代以来 , 中国延续了自身从黄河流域逐渐向长江和闽越由北而南的发展趋势 , 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 , 以福建、广东为起点逐渐向东南亚移民 , 明朝在东南亚地区已出现了中国移民社会 。 大航海时代前联系东西方的主要媒介是来自东西方水陆兼程的商人 , 以及自东而西建立起陆上大通道的蒙古人 。 各地区、国家、民族间虽然也有若干交往 , 总体而言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 , 这种闭塞的状态 , 以及旧大陆与新大陆间的隔离 , 是随着15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改观的 。
每个时代政府措施的出台 , 都有其知识的基础 。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基于其海外知识和海洋知识的准备 。 成图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的《大明混一图》是明初海外知识的重要基础 。 该图为明代宫廷藏本 , 彩绘绢本 , 386x475cm , 该图以大明王朝的版图为中心 , 东起日本朝鲜 , 南至爪哇 , 西至非洲西海岸、西欧 , 北面到蒙古 , 显示了明朝及临近地区的各级居民地、山型、河流及其相对位置 , 以及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等共计1000余处 。 是中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 。 其中山东半岛绘制得比较清楚 , 但朝鲜和日本是非常不准确 。 非洲绘出了比较准确的南端的形状 , 可见明人已经有了关于非洲的知识 。 但非洲多绘了一个湖 , 因为当时有传说称非洲大陆的中心有一个大湖 , 这是根据阿拉伯的传说绘制的 。 目前我们无法明确考证出其资料的来源 , 大致应该来源于往返印度的海船商人 , 包括阿拉伯的航海家 , 绘制过程中可能参照过阿拉伯的一些地图资料 。 尽管该图中的海外知识还是模糊和不精确的 , 但却是明代统治者制订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 。
作为大航海时代前奏的郑和下西洋
【历史故事】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明人的海洋意识
文章图片
从1405年开始 , 明政府想重建与南洋的朝贡关系 , 决定派遣宦官郑和、王景弘等率领船队数次下西洋 , 与亚非各国建立起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 郑和原姓马 , 名和 , 云南昆阳州人 , 据说在家排行第三 , 字三保 。 世奉伊斯兰教 , 祖父和父亲曾赴麦加朝圣 , 幼年就耳闻奇闻逸事 。 他幼习孔孟 , 又通晓伊斯兰教诸国的文化习俗 , 知兵习战 , 能武能文 , 12岁被明军俘虏 , 遭阉割送入宫廷 。 14岁进入北平燕王府 , 因身材魁梧、思维敏捷 , 出入战阵而多建奇功 , 特别是因帮助朱棣登基有功 , 擢升为内官监长官太监(正四品) , 而赐姓郑 , 时称“三保太监” 。 1405年 , 郑和奉使出洋时 , 年约35岁 。 他在1405、1407、1409、1413、1417、1421、1431年七次下西洋 , 其中六次在永乐年间 , 一次在宣德年间 , 前后28年 。 第一到第三次是第一阶段 。 第一次郑和组织了一支27800余人的庞大船队 , 动用208艘船只 , 大小宝船63艘 , 战船100多艘 , 水船、粮船40余艘 。 带着大量的金银铜钱、货币 , 途经苏门答腊、阿鲁、旧港、满刺加、小葛兰 , 郑和下西洋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 即打击海盗 , 保护南海诸国遣使入贡 , 建立起海上的安全航道 。 郑和下西洋从未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 也很少动用武力 。 1407年郑和出使途经旧港(三佛齐国) , 称霸海上的海盗陈祖义率船队试图偷袭劫掠 , 郑和在海战中生擒陈祖义回朝 , “由是海内振肃” , 从此太平 。 第二阶段是第四至第七次 , 这一阶段到达的地区比前三次更远 , 地区由东南亚、南亚 , 拓展到西亚和东非地区 , 1416年底到达东非海岸 , 即今天的摩加迪沙 , 还有索马里境内 。 第二阶段比较激烈的战争是1415年归国途中 , 因苏门答剌国王宰奴里阿比丁的申诉 , 生擒领兵作乱的部落贵族“伪王”苏干剌 , 达到了“诸番振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