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之曹操

三国杀之曹操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 。在三国时代,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全才”型领导者 。从经营企业的角度上来看,曹操身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是他的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善于灵活变通的头脑 。在识人用人方面,曹操比刘备稍逊一筹,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则远远超过了刘备 。曹操的气度和格局是刘备、孙权以及当时的任何人所无法比拟的 。
奸雄:曹操事业的成与败
逐鹿中原是一场博弈,“三国杀”也是一场博弈 。从博弈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在敌我双方并存的多方势力之中找准自身定位,认清战略格局,把握进攻时机,寻求最终胜利 。不同之处是,逐鹿中原是一盘大的“三国杀”,而游戏中的“三国杀”却是一场“小规模”的逐鹿中原 。
企业的发展、事业的成败,这二者本质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都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都是攻与防的关系,都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 。
我们不妨从“三国杀”的视角来看曹操逐鹿中原的事业 。
1.从忠臣到内奸再到主公:曹操事业的关键三步棋
一局“三国杀”开始的时候,第一步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身份,是主公是忠臣?还是内奸还是反贼?
需要知道的是,一场大的“三国杀”是由无数场小“三国杀”组成的 。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战略格局有不同的变化 。相应地,每个人的身份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
曹操并非一开始就是主公,他也有给人打工的时候 。汉朝末年,他和刘备一样都是为衰落的汉王室打工,去镇压张角的黄巾军 。后来虽然没有挽回汉王室的衰落,他却借此机会取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讨伐董卓之后,他就开始单干了 。从此以后,曹操再也没有依附过别人 。而刘备则依附过曹操、刘表,颠沛流离东奔西走,第一块拿得出手的地盘——荆州还是从孙权那里借来的 。两人虽然依不同的身份选择了不同成长路线,都从打工仔干到了老板,从最初的忠臣干到了后来的主公 。所以说,每个成功的英雄背后都有着艰辛的奋斗历程 。
给汉王室打工的时期曹操的身份是忠臣,讨伐董卓的时候,忠臣的身份也比较明显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曹操的身份更像一个内奸,到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实质上的主公 。
一场大的博弈中有很多小的博弈,每个小博弈都代表着个人势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个人势力和天下战略格局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曹操在做忠臣的时候,可能想的并不是杀尽反贼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一,以曹操当时的力量,并不足以消灭所有的黄巾军,毕竟当时曹操还是一个无名小卒 。其二,恐怕曹操也不甘于以一个忠臣的身份取得胜利,他更想以一个主公的身份取得胜利 。所以,虽然征讨黄巾军并没有挽回汉室的衰微,但即使是有这个机会挽救汉王室,那也不是曹操想要的 。那样的话,曹操就只能体验一个角色了,也不会有后来三国鼎立的精彩纷呈 。
“三国杀”中,内奸在最初就是纯粹的忠臣角色,不然的话,和四个反贼相比,一个主公和两个忠臣胜出的几率很小,内奸在这个时候扮演忠臣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第一是可以让力量向主公一方倾斜,因为主公和忠臣是正义的角色,正义的角色敢于亮明自己的身份,而反贼之间则会互相猜测身份,从而产生一些内耗,使得主公一方势力略占上风 。
第二是可以以内奸的身份隐藏在忠臣之中伺机待发 。这时候主公会把内奸当做忠臣来对待,由于忠臣不止一个,其他忠臣也会暂时把内奸视为盟友,这样就使得自己更加安全了 。
【三国杀之曹操】如果不是一开始充当忠臣的角色去攻打黄巾军,曹操的势力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快 。许邵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后人看来对曹操最精准的定位,叫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见,曹操之所以成为奸雄,是因为恰逢乱世 。在攻打黄巾军的过程中,他积累了带兵作战的经验,这点十分关键 。这说明曹操的战绩是靠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打上去的,而不是像袁绍那样作为一个官二代直接买了一个高级别的号来参与游戏,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

三国杀之曹操

文章插图
三国杀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