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资没有传奇故事

文丨陈之琰
编辑丨刘旌
曾经的个人英雄如果说投资行业只有一条评价标准,那一定是回报 。十年前,回报10亿美金已属举世瞩目,如今随着创投行业通胀,这个数字至少得是20亿美金甚至更多 。但足以让一个投资人成为传奇的,绝不止是超额回报本身 。
不妨罗列一下过去二十年间最闪耀的几笔投资:徐新投网易、京东;龚虹嘉投海康威视;沈南鹏投美团、点评(以及力推二者合并);刘芹投小米;张斐投快手;张磊投京东,以及王琼投字节跳动 。赚大钱是以上每一笔投资的共同特点 。其中佼佼者莫若王琼:如以字节如今4000亿美元估值为计,SIG的账面回报将超过400亿美元,这或许比中国创投行业一年的回报总和更高 。
但这并不是这些故事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些投资中最被提及的几个关键字 。徐新投网易:地狱时刻、众人要卖、唯一反对 。刘芹投小米:12小时电话粥、超配一期基金的45%、app时代投硬件 。王琼投张一鸣:三度信任、餐巾纸蓝图、找遍世间投资人 。沈南鹏投美团、点评:“赛道”理论、王兴盖章过的“真正厉害的投资人”、合并的幕后推手 。张磊投京东:校友活动偶遇、要7500万偏给3亿、“被骂人傻钱多” 。
以上每一个关键词都足以构成一个耸动的标题——在传播学中,这被称为“新闻点” 。但回到投资这个行业,他们的确从不同角度满足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极致想象 。
比如徐新的故事体现的是一个投资人陪伴founder熬过谷底的信仰 。王琼充分展露了她对押注S级创业者的执拗 。沈南鹏投资并力促美团、点评的合并,则显露了一个纵横捭阖的投资人的商业判断和影响力 。张磊的故事就更戏剧性了,这不就是一个“今天你看不起,明天让你后悔莫及”的反转故事 。
这也就是为什么,以上公司都先后完成过多轮融资、涉及众多投资人,却独独让这几位投资人超然其中 。
某种程度上,这些故事的另一个共性是:它们与早期投资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非共识”异曲同工,都洋溢着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特质 。
所以,一个“传奇投资人”至少包括三种语义:回报巨大、对公司有一定影响力(或于危机时刻投入),以及,一个戏剧性的投资故事 。
创投偏偏又是个极度依赖个人能力的行业,个体的传奇更易于被传扬、理解、进而转化为对一家投资机构的背书 。无论是对出资人还是对创始人,这些传奇故事能一句抵万句,承担着最有说服力的的解释功能 。
然而在过去一年,中国投资行业全面进入科技领域 。并且人们相信,这将是一场还将延绵很久的、最不可忽视的投资主航道 。这也是我们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科技时代会诞生更多的传奇投资人吗?
投资故事新语境先说结论:很难 。
理论上,科技是VC这个行业最初、也最应以此安身立命的源动力 。但在中国的过去二十年创投浪潮中,真正的科技——尤其是硬科技——并不是最关键的商业变量 。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
但在过去半年,伴随着To C机会(比如刚从幻梦中惊醒的大消费)的进一步殆尽,早已拥挤不堪的一级市场才开始拥抱科技 。一般认为,与互联网平台、消费品以用户个体(To C)为主要客户不同,科技类企业大多是面向企业级客户(To B)的特点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生命健康、以及企业服务等拥有较高技术壁垒和创业门槛的赛道 。
也正是因为更高的认知门槛,以及繁复的解释成本,决定了这些商业故事的表达困境 。
“投中茅台的一定能成为明星投资人,而投中宁德时代的明星程度就会少很多 。”一位多年投资科技领域的VC合伙人这样说 。因为“中国有几亿人关心茅台,但关心宁德时代的可能不到1000万 。”
这不难理解:既然影响力是构成一个投资人传奇性的关键因素,这就注定了科技投资的隐秘性 。这也是许多科技投资人向36氪表达过的“苦衷”——尤其是在To C投资大红大紫的年代 。
难以被解释和传播,只是最显性的部分 。更关键的因素来自于,科技企业发展的固有规律 。
首先是超额回报的可能性在降低 。回顾此前20年的中国创投行业,不论是腾讯、阿里,还是美团、字节,To C公司的超高价值本质上是一场winner takes all的战役 。这才使得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们能频频上演“资本换流量,流量换规模,规模换垄断,垄断换市值”的戏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