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如何变得人越来越少的?

前门大街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一条商业街 , 明清时期叫正阳门大街 , 1965年后叫前门大街 。
从乾隆时期的北京地图 , 能看出前门大街一代的胡同排布情况 。 中间南北向的是前门大街 , 长度约850米 , 左边是一系列东西向的胡同 , 包括大栅栏胡同和廊坊三条、二条、头条胡同等 。 见下图:
【历史故事】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如何变得人越来越少的?
文章图片
前门大街、大栅栏胡同、鲜鱼口过去都属于前门商圈 。 说到大栅栏胡同 , 还有一个小典故 。
大栅栏胡同最早叫“廊坊一条” 。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胡同众多 , 曲曲弯弯错综复杂 , 闹贼的时候官兵不好抓 。 1488年 , 明孝宗朱祐樘时期 , 内城的很多街巷被安上了栅栏 。 这些栅栏白天开放 , 夜间关闭 。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 , 外城的胡同也开始装栅栏 。 乾隆年间 , 进一步加强了栅栏的作用 , 并且如果有人敢破坏就治罪 。 据说当时北京内外城一共有一千七百多处栅栏 。 (户力平《光阴里的老北京》)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 又“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 , 交五城不时稽查 , 务令以时启闭 , 栅顶仍钉木板 , 书写街道胡同各色” 。
廊坊四条胡同里边有很多商铺 , 这些商铺老板有钱 , 更加怕贼 。 所以他们出钱把栅栏修得又高又大又坚固 。 慢慢地老百姓就把“廊坊四条”胡同改叫“大栅栏”了 。 见下图:(图片来源:《光阴里的老北京》户力平)
【历史故事】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如何变得人越来越少的?
文章图片
在清末时期北京有宵禁 。 按现在时间说是晚上19时开始 。 到了这个时间 , 前门外大街的“珠宝市”、“大栅栏”等街巷就关闭栅栏 , 由“商团”团丁巡更把守 。
从明清时期开始前门和大栅栏就是繁华地带 , 什么都有 , 包括餐馆、旅馆、戏楼、妓院、影楼等等 , 业态丰富 。
清俞蛟在《春明丛谈》中 , 描述了清朝前门大街的繁华景象:“凡金绮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 , 酒榭歌楼 , 欢呼酣饮 , 恒日暮不休 , 京师之最盛华处也 。 ”
前门大街一带还有过夜市 , 清朝有宵禁的时候夜市关得很早 。 到民国时期宵禁取消 , 夜市就繁荣了起来 。 据说当时夜市能从大栅栏排到永定门 。
从现在的一些老照片能看出来 , 这个区域以前熙熙攘攘 , 店铺鳞次栉比 , 热闹非凡 。 下图为民国初期前门大街照片:
【历史故事】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如何变得人越来越少的?
文章图片
下图为1955年前门大街照片:
【历史故事】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如何变得人越来越少的?
文章图片
之所以介绍前门大街一带的历史 , 就是为了和现在对比一下 。
现在的前门大街冷清了许多 。 下图是前门大街2020年的照片 。 (图片来源:ZH中文网 , 尼古拉斯Nana)
【历史故事】北京前门商业街是如何变得人越来越少的?
文章图片
我近些年也去过前门大街几次 , 整体上个感觉就是人少 , 而且没什么可逛的 , 不知道去了能干嘛 。
那么前门大街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呢?这要从前门大街改造工程说起 。
上世纪50年代 , 计划经济模式让前门大街的店铺丧失活力 , 人气衰落 。 到上世纪90年代 , 这里成了低端商品的集中地 。
2001年北京市申奥成功 , 提出对前门大街进行改造 , 并计划在奥运会的前一天开街 。
2003年 , 《前门地区修缮整治总体规划方案》诞生 。 最初的想法是按照清末民初的风貌进行修复 , 形成复古风格的商业步行街 。
2004年 , 崇文区成立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 负责前门大街的改造和开发工作 。
到了2007年 , 崇文区资金不足 , 拉来SOHO中国共同开发 , 主要涉及两方面:1)SOHO中国拿到前门大街项目的开发权和招商代理权 , 包括前门地区的33块土地的开发权;2)潘石屹名下的公司购买北京天街置业49%的股份 。
自从SOHO中国进入 , 前门大街项目就充满争议 。 首先北京市有些领导对于他们的进入有意见 。
当时媒体报道 , 北京商业企业协会秘书长高以道透露 , “在前门大街的改造过程中 , 相关领导明确表示 , 坚决不允许商业力量介入” 。 (时代在线:SOHO中国前门破局)
SOHO中国是一个纯商业化的公司 , 之前开发的项目也都是现代风格的 , 对于旧改项目经验有限 。 前门大街这么富有历史意义的项目让他们来做 , 让人难以信服 。
其次 , SOHO中国提出的方案北京市不满意 。 SOHO中国要建设现代风格商业街 , 以高端国际品牌为主流 , 打造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