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远不如小米的金立


存在感远不如小米的金立

文章插图
在雷军那首鬼畜神作“Are you OK”引发病毒传播之后 , 国产手机进入印度的话题又炽热起来 。但根据金立总裁卢伟冰此前公布的数据 , 2014年金立在印度市场出货量接近400万台 , 是其他所有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的销售总和 。这个数据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 毕竟金立目前在市场上的声响和存在感 , 确实不如功能机时代 。
虎嗅不久前采访了卢伟冰 , 在交流过程中 , 虎嗅发现金立在智能机时代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旧日特征 , 比如主要走线下公开渠道、自有工厂解决全部产能 , 而金立在印度的发展与这些旧日特征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 , 在渠道为王的功能机时代过去后 , 如何提升线上的品牌传播能力成了卢伟冰和金立的新难题 。
金立转型智能机后保留的旧日特征
此前卢伟冰在接受采访时说:“金立在功能机时代很强 , 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很高 。但不得不说 , 有时优势反而阻碍了变革 , 金立向智能机转变有点慢了 , 所以错过了智能机最初的发展 。”金立在转型智能机后仍然表现出一些旧日特征 , 在渠道和产能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旧特征本身不一定是缺点 , 每个手机厂商都会根据自身已有资源去选择发展路径 。
仍然以公开渠道为主 , 电商渠道出货量不到10%
在国内电商渠道如此发达的今天 , 金立主要依靠的仍是公开渠道 , 卢伟冰透露 , 金立“没有和运营商做集采生意” , 电商渠道仅占金立国内出货量“几个点” 。卢伟冰还说 , 金立的公开渠道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地区都存在 , 在北京、上海的主流卖场里占据的位置还不错 , 但最“产粮”的地方还是在二、三线 。
以小米为代表很多国内厂商 , 一直尝试用电商渠道跳过中间环节 , 从而拉低手机售价 , 对此卢伟冰持保留意见 , 他把金立的渠道称之为“有序的分销渠道” , 把上述的电商渠道称为“无序的批发渠道” 。此前卢伟冰接受采访时说 , 上述的电商渠道每次放货都被大量商家买走 , 再然后加价卖给消费者 , 他认为目前纯粹电商品牌销量真正到消费者的比例不超过30% , 也就是有70%的销量进入线下开放渠道 。但金立并不排斥电商渠道 , 卢伟冰说电商“肯定也是我们要投入的一块” , 只是电商不能违背现有渠道的定价体系和物流体系 。
产能百分百自己解决
除了渠道 , 金立的旧日特征还表现在产能方面 , 卢伟冰透露 , 金立手机百分之百由自己的工厂制造 , “我们有现成的人管工厂 , 金立一开始就有工厂 , 2002年就有” , 这与小米等厂商依靠代工厂的轻资产运作模式截然不同 。卢伟冰说这样的差异源于“基因” , “让雷军去管理一个工厂 , 他可能觉得很头疼 , 但我们的团队就比较自然” 。
卢伟冰并不否认自有工厂资产重、不够灵活的弊端 , 但他觉得自有工厂能保证产能和质量 , 代工厂则有不可控的风险 , 并不是每家厂商都能像苹果一样强势控制自己的代工厂 , 自有工厂对金立来说利大于弊 。
此前卢伟冰接受采访时曾透露 , 金立在东莞设立的工厂能力目前年产能力为4000万台 , 如果需要产能可以扩大至1亿台 。
在印度
人口基数大、经济正向上发展、专利监管相对宽松、智能机普及率仅10%(相对于人口总数) , 这样的印度自然就成了中国手机厂商出海的必争之地 , 卢伟冰称印度“未来一定是仅次于中国的市场” 。
所以2014年金立为什么能在印度卖出400万台手机?卢伟冰自己并未总结出一些简单的秘诀:“这里面很复杂 , 我们还是靠模式和团队” 。虎嗅在和卢交流后 , 梳理出了金立在印度发展较顺利的一些可能原因 。
1、很早就以ODM形式进入印度
【存在感远不如小米的金立】虽然金立以品牌方式进入印度才2年 , 但早在2008年 , 卢伟冰(当时尚在天语任职)就已经跟印度品牌做ODM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