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南朝300年,长江中游是如何汉化的?


[南朝]南朝300年,长江中游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插图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450-南朝300年
作者:Andy
制图:孙绿 / 校稿:酸奶 / 编辑:养乐多
东汉末年 , 塞外的各大游牧或半游牧部落纷纷内迁 , 一步步卷入中原王朝的政治斗争 。 至晋朝八王之乱后 , 中原内耗严重 , 权威旁落 , 游牧民族更是反客为主逐鹿中原 , 历经几百年的民族融合最终缔造了辉煌的隋唐帝国 。
这段北方发生的历史 , 被写入教科书 , 成为了那段时间中国历史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 。
从西晋到东晋的这次溃败
是汉族王朝第一次大规模收到挤压而南渡
其结果却是文明的反向融合 , 方有之后的隋唐▼
[南朝]南朝300年,长江中游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插图
但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 , 在同一时期 , 不发达的南方也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民族冲突和融合情况 。 这场冲突的结果 , 是秦汉时代在江汉流域留下的大片统治空白被填补 , 东亚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民族一体化越发深入、稳固 。
华夏扩张中的内部空白
回看秦汉帝国那庞大的疆域 , 我们往往会为华夏先祖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所折服 , 但却忽视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 那就是帝国并不能控制疆域内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户人口 。
秦国在一统六国后又南征北战
着实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并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规模上推行郡县制
但这条边界线并不明确 , 也无法真正做到内郡县外分封▼
[南朝]南朝300年,长江中游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插图
统一着色的地图 , 让帝国看起来是一个实心体 。 但事实上 , 当时的帝国更像是一个网络 , 秦皇汉武虽然可以把疆域推进到岭南和阴山 , 并在边境设置重兵阻碍敌对势力的进入 , 但不能实际控制边境内所有区域 。
自三代以来开发的黄河中下游是统治核心区 , 郡县密集 , 但在中原核心统治区之外 , 往往只能控制若干交通线和大城市作为节点 , 再伸向更遥远的边疆 。
秦国发达的交通系统主要集中在北方(驰道、直道)
一方面平原地带便于建设 , 一方面国防压力主要在北
而通向南方的蜀道、岭南道、五尺道等
建造困难 , 运输能力也要弱很多
(下图仅作示意 , 并非驰道全貌 , 图中并未标注所有秦郡)▼
[南朝]南朝300年,长江中游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插图
这一点从行政网点的分布密度就可以看得出 , 如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 , 秦代北方郡的分布密度是南方的2. 2倍 , 两汉南北郡国数之比为3∶7 。
秦朝的郡县大部分集中在原有七国的区域
这个区域高度符合其地理边界
在北方是陕北-吕梁山-阴山-燕山一线
在南方是秦岭-淮河 , 贵州高原-南陵-武夷山两条线▼
[南朝]南朝300年,长江中游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插图
南方的郡国看似“广大” , 反映的却是事实上的管理“粗疏” , 所控制的著籍人口更是十分有限 。 按照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数字 , 北方人口较多的(河南)颍川郡有户43万余 , 而南方长江中游的重镇(湖北)南郡辖区幅员数倍于颍川 , 才有12.5万户 。 由南郡再往南 , 深入山地的(湖南)武陵郡仅有户3.4万 , 零陵郡2.1万 。
西汉中央政权对南方的控制更加稳固
在南方建立的郡、国也更多
但人口仍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