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庐哲学▲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精神自由的悲态美学——从宋词中的咏叹调看( 二 )
不过这只是对于宋代或者说传统社会而言 , 在现代社会中 , 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 知识和文化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 同时经过现代性的洗礼 , 人们的自我反思意识也比传统社会强烈许多 , 因此 , 悲态艺术的“高产量群体”也扩大了很多 。 在这里 , 我们着重讨论宋词的情况 。 (三)“悲态艺术”高产量主题
在悲态中 , 对抗客体来自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 , 加上特定的时代与群体 , 其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 其一 , 仕途不顺 , 宦海沉浮 , 抱负难展 , 壮志难酬的人生追求与伟大抱负的碰壁 。 以苏轼与陆游为典型:“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其二 , 离愁别绪 , 回首相思 , 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 。 这在李清照和李煜词中体现最明显:“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其三 , 人生苦短 , 渺如蜉蝣 ,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秋凉?”由前两个主题进而升华为第三个主题 , 从第三个主题中就体现出终极追问了 , 由此便过渡到了悲态的第二个范畴 。
在特定的时代 , 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主题之下 , 对抗与失意的普遍性产生 , 悲态艺术大量 , 因而也是普遍性的产生 , 恰恰指向了传统文人精神世界 。 体现了悲态在起源上与中国文人精神的暧昧关系 , 也为文人精神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
其实这三个主题对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追问 , 不止对于宋代的文人 。 现代的我们即使科技发达 , 也难免有身如蜉蝣之感 。 在经济洪流里 , 在制度框架下 , 在茫茫人海中 , 汲汲察察 , 而又无所安定 。
文章图片
二、询问与把握
人生追求与离愁别绪升华之后 , 会产生人生苦短 , 世事无常的感叹 , 同时这也是一种生命终极的询问 。 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对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 , 需要从宇宙人生的高度去感受、观照 。 然而在悲态中 , 对象是抽象的 , 是人无法怪罪的自然、社会或是命运 。 因为“悲态所面对的一般是无形的必然律”它不具体化为有形的事物 。 所以这种询问必须超越日常情绪 , 必然是有终极关怀的 。 但是询问不是质疑 , 而是悲的反思、感叹和抒发 , 主体对于宇宙规律是持一种理性把握 , 甚至信仰的态度 , 苦恼的只是为什么会悲要发生在自己身上 。 询问的目的是为了把握 , 没有询问便不会对宇宙规律有所反思 , 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悲态的第二个范畴 。 在宋词的咏叹调当中也无不体现着这种询问和把握 。 (一)对日常情绪的超越
当“人生失意的沉痛”在没有达到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 , 或者说 , 还表现为人生喜与怒、哀与乐、离与合在哲学层面的“天人规律的合拍”的时候 , 即是“悲情” 。 要实现从悲情到悲态的跨越 , 首先需要超越日常的情绪 。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 凄冷的笔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 因而显得格外深沉与厚重 , 然而有哀无伤 , 只是一种悲情表达 。
离愁别绪 , 触物伤情 , 当人生的离别转化为永久的虚无 , 就表现为对宇宙规律偏离的询问 , 即美学中的悲态 。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的壮怀激烈;“壮志病来消欲尽 , 出门搔首怆平生 。 ”的怀才不遇的悲哀;李煜“四十年来家国 , 三千里地河山”的国破怀伤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无奈忧郁 , 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哀怨伤婉 , 对不幸遭遇的痛彻询问 。 不是顾影自怜的自悲情绪 , 而是有感而伤的询问 , 甚至是理性的追问 , 这就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 (二)对命运终极的追问
- ■曾经进攻过中国的8个国家:如今是什么下场?有两国早已不复存在
- 吕洞宾:八仙是怎么排名的?为何这样排名?
- 旅行書大小几十种,隔壁乡镇都听不懂对方说啥,中国方言最复杂的省份
- 若水斑斑中国古代“秋冬行刑”:春夏季节不处决犯人
- #李自成#1993年中国老照片: 图1已经绝迹、图4有钱人标配、图8现仍买不起
- 「秦始皇」为什么越南归中国统治千余年后独立,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 一轮明月耀天心NH国运鼎盛,世界大同,《推背图》预测2040年中国上空将出现罕见天象
- 『蜀汉』中国古代为什么不攻打更大的疆域?
- 盛亮谈历史以周为国号朝代,政权有哪些呢?,我国历史上
- 语洛雨从为何要用公元,古代为什么有公元前、公元后之分?中国明明有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