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的人文寓意和浓浓的乡情 年糕的寓意和象征

朋友,您是否发现,''年糕'',是中国格局最大境界最高的食品,对命名者实在应颁之以吉尼斯大奖 。查遍百度,中国食品名称,前面冠以''年''的,唯有年糕 。
【''年糕''的人文寓意和浓浓的乡情 年糕的寓意和象征】看到年糕,我往往联想到北京的''祈年殿'':祈者,求也;年者,五谷成熟也 。年糕的''年''与祈年殿的''年'',是否有默契的相通之处?《说文解字》中''年''字的本义:''年,谷成熟也'' 。祈年殿祈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成熟,含有祈求丰收之意,既如此,年糕的''年''字,寓意何尝不带此意?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把年糕与祈年殿联系起来说事,是否因为怕犯''大不敬'',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非常佩服''年糕''的命名 。''年''字加上糕,糕''高''同音,年糕寓意''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这个命名,何等妙哉!何等善哉!

''年糕''的人文寓意和浓浓的乡情 年糕的寓意和象征

文章插图
祈年殿
试问中国还有寓意超过年糕的食品么?与其说年糕是一种食品,还不如说年糕是一种强烈的精神符号!
正因为年糕在人们的心里有一种庄严感,所以农村做年糕是很有些不成文的仪式感和程序感的 。在我们老家,年糕不是某人或某家说做就能做的,而是需众人商议后分工协作才能开始做的,一般的时间是年底,讲究点的还须挑个开磨的''黄道吉日'',做年糕各村都有一个自然组成的六至八人团队,由老师傅领衔,从日子选定、米下浸,到磨具、榨箱、倒扣木桶蒸、石臼石舂等器具的准备,都须分头负责 。——可惜现在的做年糕,已经被严重泛化了,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做,而且机械化了,而过去,年底才做年糕,且与祭年有关,所以才叫年糕 。
''年糕''的人文寓意和浓浓的乡情 年糕的寓意和象征

文章插图
年糕
每年做年糕开始了,年味也就自然浓了 。农村做年糕有两种方式:定点做或挨家挨户做 。定点做就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各家把米送去,一家做完做另一家;挨家挨户做就是做完一家,年糕团队就抬着石磨、石臼和榨箱,托着蒸桶,揣着年糕板,到另一家继续做 。在我的记忆中,1958年以前的大都是挨家挨户做,因为那时没有生产队,1963年以后定点做,因为那时有生产队了,做年糕多由生产队组织 。至于1959年至1962年,因为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食堂原因,粮食高度紧张,做年糕基本绝迹了,直到1963年形势好转,农村才又开始又做起年糕来 。
每年做年糕的现场,是小孩子最流连忘返的场所,在数九严寒中,看着大人们把浸润了的白米,一斗斗倒在磨盘上,随着磨的转动,变成白糊糊的粉浆,汩汩地流入套在磨盘下的布袋 。我们家乡的石磨,大多是双人推的磨,磨盘直径约一米不到,由两人推着,在直径不到1.5米的圈里绕着磨一圈圈地走 。说真的,不晕圈的人还真的不多,有人上去推了十来圈,就象喝醉了酒似的踉跄起来,所以,做年糕团队中两个推磨的,从凌晨转到晚上,转了十来个小时,一点不晕,委实有点''特异功能'' 。
''年糕''的人文寓意和浓浓的乡情 年糕的寓意和象征

文章插图
磨年糕粉
米被磨成粉浆后,负责上榨的就扎紧袋口,拿到榨箱上去榨水分 。这扎布袋口的结也十分有讲究,既不会自动松散,又很容易解开,干这活计的,也有一套诀窍,这种袋口结,巧妙得简直可申请专利 。榨干米粉浆中的水,也是一项技术活,急了,布袋爆裂,粉浆喷了一地;慢了,后道工序窝工待料,所以,榨粉者都须把准时机 。
粉浆榨掉水分后,碾碎成粉未,装入倒扣木桶蒸笼 。所谓倒扣蒸,就是下小上大,呈倒棱形无盖的蒸笼,米粉装入蒸笼后,利用蒸气把粉蒸熟 。蒸熟后的粉,倒入石臼,趁热用石舂或木舂用力捣 。一人捣一人翻,配合默契 。捣得又稠又韧后,被捣物被扔上台板,又被数位人摘成数截用力揉啊揉……,一时间,整间年糕屋布满了蒸气,小孩期待已久的魚啊元宝啊之类的,从点心师傅手中捏出来,年糕味开始弥漫开来,屋檐上的冰棱,在屋内冒出的热气中,慢慢地消溶着……
''年糕''的人文寓意和浓浓的乡情 年糕的寓意和象征

文章插图
捣年糕
这就是我记忆中做年糕的情境 。
早年,我们家乡做年糕,捣出的第一臼,是用于让四邻八舍尝新的,这是风俗习惯 。所以,今天某家做年糕,一清早就由主人兜着''年糕团''挨家挨户去分发,说着:''吃年糕团!吃年糕团!'',在''谢谢''声中完成程序后,第二天又有另一家重复同样的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