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你是INTP还是ESTJ?”“你我MBTI不合,不宜见面 。”
这不是什么神秘组织的接头暗号,而是最近火遍全网的性格测试——MBTI 。这款诞生于78年前的人格测试工具,在商业时代的加码助推下,迅速火遍全球 。商家靠它盈利数十亿美元,而用户则靠它指导自己的感情、职业和生活 。
热潮之下,关于它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MBTI靠谱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这个问题 。
#01
新的社交名片
MBTI正在成为社交网站的个人名片 。
【到底是什么梗 boki到底是什么梗】在一款名为脱水的社交APP上,用户注册后填写基本信息时,需要选择自己的MBTI类型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类型,它还会引导你去做MBTI测试 。豆瓣、知乎等网站衍生出大量以MBTI为小组或讨论区的聚集地,爱好者们踊跃地交换并探讨彼此的测试结果 。
文章插图
图|某社交网站上的MBTI展示
社交之外,MBTI还被发展成了求职工具 。大量迹象表明,MBTI正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0万人参与测试 。在国内许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课中,测试工具就包含MBTI 。2021年底,智联招聘甚至发布了一份《MBTI 职场性格类型大数据报告》,供求职者作为职业规划的参考 。
这把大火一直烧到了虚拟世界 。信任MBTI测试结果的人,还热衷于以此来研究名人、偶像或者影视剧中的人物 。知乎上一则讨论INTP型性格的帖子里,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思想家老子、庄子,企业家雷军,导演周星驰等都被归为一类人,即“自身能量来自独处和内省,注重事物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做决策,同时也灵活随性” 。伴随着趣味十足的二次创作,有关MBTI的一波波新梗也成了其流传的载体 。
继星座之后,MBTI正在成为陌生人之间打开话头、认识彼此的快速通道 。这让还站在其门外的人不禁仰头疑惑,MBTI到底是什么?
MBTI全名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基于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心理学理论发展出来的人格测验,初版编制于1944年 。荣格曾在《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人类主要使用两种维度下的四种心理功能来体验世界——实感(S)/直觉(N)、思考(T)/情感(F),每种功能又有两种体现——内向(I)/外向(E),共计八种心理类型 。MBTI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感知(P),将人格划分成了16种 。
文章插图
图|MBTI的16种不同人格
有网友直观地总结道:ENTJ“会在摸鱼前把工作好好完成”;ISTJ“擅长全方位精确分析问题”;INFJ“有计划却从不按计划执行”……
MBTI用字母标签将人归类,用看似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心理学分析,笼络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信众,他们在各种场景中郑重其事地运用它,仿佛这是自己的信仰 。
#02
心理安慰剂
观察各大社交平台会发现,MBTI的忠实拥趸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大多集中在20-30岁之间,对自我认知的渴求,洋溢在对人格分析的长篇大论中 。
22岁的王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自我怀疑,“看见别人每天都很开心,自己怎么都开心不起来,感觉自己是个怪胎”,直到他接触了MBTI,测试结果为INFP(安静、敏感、完美主义),这被解释为一种内倾型的人格,容易内耗,这令王新有些释然,他开始接纳自己,“原来很多人都这样,这不是病态,只是性格差异” 。后来他继续了解MBTI相关理论,研究如何扬长避短,“尽量去做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 。
相比于九型人格和大五人格等其他流行的人格测试,MBTI的测试结果偏直观、更笃定、易解读,一般不需要用户再进一步判断 。前两者不会直接告诉测试者“你就是XX类型”,其测试结果往往是一张图,会标注出测试者在各个特性的倾向趋势,需要结合所有特性做进一步判断,理解难度均大于MBTI 。
MBTI的流行与它裹着的一层“糖衣”密不可分 。它所使用的描述性词汇一般都偏褒义,容易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 。比如,描述部分人格的“理想主义”,现实中易被说成“空想”、“白日发梦”;而在生活中易被指“功利”的特质,在其测试结果中则被描述为“注重现实、脚踏实地” 。
有研究表明,在国内流行过的心理学测试,往往没有可考的科学依据,如星座、色彩心理学 。而MBTI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吃国内心理学“底子差“的红利 。
文章插图
图|曾流行一时的色彩心理学
不同于其他在国际心理学上得到了权威认证的人格测试,国际上鲜有研究MBTI的文献资料,其可信度也一直存疑 。据统计,MBTI在1200名测试者中,重测率为57%,仅有17%的人承认它的解释力 。而合格的心理学测试,至少要达到50% 。
较低的可信度并未影响MBTI的传播速度 。如果说易理解、易接受是它的天然优势,后期的营销助攻便是它的加速器 。
心理学上曾将利用名人的出现达成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现象称为“名人效应”,这在广告代言、慈善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在人格测试中,“名人效应”以另一种方式在发挥作用 。
当测试者做完测试查看结果时,很难不被页面下方“和你人格类型相同的名人”吸引 。当被告知自己和某位名人的思维逻辑、行为倾向相似时,用户会自然产生一股自豪感 。梁爽便是因此被击中的一员,发现自己是INTJ(独立、理智、果断)后,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这么厉害吗?和马克思一个类型!"
文章插图
图|INTJ的名人们
#03
被反向控制
受众扩大后,MBTI逐渐衍生出圈层,不同维度里的“人格”开始划分派系,比如IN系和ES系,前者自认为“享受独处”、“爱好思考”、“直觉灵敏”,后者喜欢用“注重现实”、“善于计划”、“执行力强”等词汇描述自己 。
圈层的划分很快催生了“鄙视链” 。在一张广为流传的金字塔图中,INTJ高居塔尖,被奉为“军师”,其次是“元帅”ESTJ,其他类型则依次顺位分布 。不仅是不同人格之间存在鄙视链,连相同的人格也被划分出低阶、中阶和高阶,用以区分人格成熟程度 。
文章插图
图|广为流传的MBTI鄙视链
测试结果为INTP的李想对MBTI鄙视链不以为然,“MBTI只是人格划分工具,不是分数,也不能划分出阶级 。”她认为MBTI存在一定合理性,可以用来做自我探究,但这不代表着它可以用来评价谁高谁低 。在李想看来,鄙视链的存在,“不仅会导致部分测试者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也会使刻板印象越来越难以打破” 。
2021年底,韩国推出一档社交观察类综艺《MBTI Inside》,节目将16种人格类型的人聚集在一起,观察其“同居”的化学反应 。节目播出后褒贬不一,指责的声音多数认为节目在迎合刻板印象 。
节目中,每个嘉宾穿着绣有各自人格编号的衣服,名字前也会标注各自的人格类型,当他们出现后,观众会很快开始进行“自我投射”,认领与自己同一类型的嘉宾 。但在初期的兴奋消耗殆尽以后,只会不断重复“角色预设”的节目内容很快让观众陷入疲惫,令人感到节目“无法展现真实的复杂的性格” 。
文章插图
图|节目营造的同居场景
真人秀迎合刻板印象尚有收视率的要求,而在现实中,逐渐被MBTI反向控制的用户,则是在不知不觉中“沦陷”了 。
在得知自己测出的INFJ是最稀少的人格后,高阳“感觉自己很特别”,他开始有意识地去维护这个人格类型的形象,“看分析说INFJ很深沉,我就开始装作高深莫测的样子 。”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这些都是他刻意“训练”出来与INFJ相匹配的“外在”特质 。有段时间,他总是“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被视为普通是我最恐惧的事情” 。于他而言,INFJ不仅仅是一个测试结果,而是变成了一个目标 。
高阳不知道,他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指人很容易相信抽象的、笼统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意思是,如果我们想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
一个多月后,高阳又测试了一次,结果显示他不是INFJ,甚至二者相差甚远 。这一次,他不再把测试结果奉为言行准则,“成天想这些很没意思,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观众,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想想实际的东西” 。
(文中采访对象皆采用化名)
- END -
撰文 | 无相
编辑|孙雅兰
- 荒木线是什么 荒木线是什么意思
- 殿都是啥意思 殿是什么意思
- 【游戏世界】天龙八部:圣兽山箱子里到底能开出些什么东西?
- 国产游戏之光 国产游戏之光是什么
- 【历史故事】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到底有什么意图
- 【历史故事】这支德军到底对苏联女战俘做了什么?让斯大林大怒,下令不惜代价追杀
- 【历史故事】圆明园被毁前到底有多美?一组照片曝出,宛如仙境引发世界性轰动
- 【历史故事】日军监狱是什么样子?为何无人能坚持,有一种活法比死了还难受!
- 别告诉我你还不认识QC小组的组建原则 qc小组的组建原则是什么
- 垃圾桶里凭空冒出来的小飞虫到底是什么 垃圾桶里凭空冒出来的小飞虫到底是什么?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