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廷杖“用心打”和“着实打”到底有什么不同?

【历史故事】廷杖“用心打”和“着实打”到底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我们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朝廷官员向皇帝进谏 , 皇帝龙颜大怒 , 又或者是某些官员因犯有过失 , 被当廷施以杖责 。
这种刑罚被称为廷杖 。
皇帝对涉事官员施以廷杖的目的 , 无非是当着众人的面 , 对抗命大臣进行身心上的折辱 , 以起到警戒以及威吓的作用 。
从东汉开始 , 历朝历代 , 这种刑罚都有存在 , 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 , 而在有明一代 , 却成为常刑 。 除去建文、弘治两朝外 , 明朝其他皇帝在位期间 , 都有施行 。 尤其在明朝中后期达到顶峰 。
据载(记载太多 , 仅取几例) , 从成化朝起 , 使用廷杖日渐频繁 。
成化十五年 , 汪直诬陷侍郎马文升、都御史牟俸等人 , 皇帝诏责给事御史李俊、王浚等56人容忍隐瞒 , 廷杖20人 。
正德十四年 , 因为众多大臣谏阻武宗南巡 , 舒芬等107人全部被罚跪五天并受廷杖 , 被杖死有11人 , 并带头的全部被贬官外放 。
嘉靖三年 , 因“议大礼”事件 , 杨慎等230人跪伏左顺门 , 撼门大哭 。 嘉靖皇帝大怒 , 派遣锦衣卫抓捕带头之人 。 丰熙、张翀、余翱、余宽、黄侍显、陶滋、相世芳、母德纯等八人下诏狱 , 并杖134人 。 其中编修王相等16人被杖死 , 丰熙、杨慎等人遭贬谪 。
【历史故事】廷杖“用心打”和“着实打”到底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这是明朝历史上杖死人数最多 , 也是最惨烈的一次 。
万历五年 , 因讨论张居正夺情事件 , 杖编修吴中行、检讨赵用贤、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 , 罢黜谪戍有差 。 其后 , 又杖邹元标、孟养浩、王德完等人 , 多者达一百余杖 , 且多谪戍 。
也就是说 , 几乎每朝都多次使用廷杖 , 规模大、对象范围广、涉及人数多 , 并且还与其他惩罚配合使用 , 如入狱、贬谪、罚俸 。
从万历朝后期到崇祯朝 , 廷杖实施的次数渐渐变少 , 范围也较小了 。
一般说来 , 从明朝太祖朱元璋使用廷杖开始 , 并没有固定的程序 。 直到中后期 , 廷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序 。
通常是皇帝或者权宦下令 , 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 , 刑科给事中签批 , 厂卫拿人后 , 施廷杖 。
在具体实施廷杖的过程中 , 就会涉及到“用心打” , 还是“着实打”了 。 一般来说如果监刑官要是有意维护被处罚人 , 他们一般会脚尖张开 , 意味着“用心打” , 受杖者往往没有性命之忧 。 否则他们脚尖闭合 , 则意味着“着实打” , 受杖者必死 。
当然 , 皇帝或者权宦有时在传达命令时 , 就会把自己的意图透露出去 , 到底该用“用心打”还是“着实打” 。
施行廷杖 , 还有脱衣和不脱衣的区别 。 在成化朝之前 , 凡廷杖者 , 皆不去衣 。 一般不去衣 , 打后卧床几个月 , 还能够痊愈 。
正德初年 , 大太监刘瑾擅权 , 惩罚大臣施行廷杖 , 开始剥去受杖者的衣服 , 很多人往往被打死 。
【历史故事】廷杖“用心打”和“着实打”到底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很多人好奇 , 为什么明朝皇帝怎么就喜欢用廷杖责罚大臣呢?
确实 , 明朝的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健全的 , 尤其是朱元璋主张用重刑重典 。 官员因为过错 , 如果根据律法的话 , 一般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 而且不同的过错 , 量刑也会有区别 。
但廷杖则是法外之刑 , 帝王用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约束 , 全凭天子一时的心境意愿 , 内容和形式可以随意变更 , 这样就能够极大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望 , 强化皇权 , 增加震慑力 。
不过皇权一旦被权臣和权宦所掌握并滥用起来 , 也使得廷杖的副作用越来越大 , 使得士大夫阶层与皇权产生尖锐的冲突 , 引发朝中士大夫集团的竞争 。
为什么说廷杖会有不好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廷杖有时直接造成官员死亡 , 相当于直接剥夺生命权 。 即使有些人廷杖之余而幸存 , 但当时的痛苦也令人触目惊心 , 有时皮开肉绽 , 血肉横飞 , 躺在床上几个月下不了床 。
大多数廷杖都是在公开场合 , 施刑者多数为宦官、太监 , 这让士大夫阶层长久以来的精神优越感荡然无存 , 最终导致他们畏缩不前 , 心灰意冷 , 像进谏和为官的积极性减弱 , 进而使得朝廷言路阻塞 。
也有少数士大夫阶层由于直言进谏 , 受到廷杖后 , 名声大噪 , 受杖逐渐变为气节和清誉的象征 , 也让很多士大夫开始不再畏惧廷杖 , 反而以受杖为荣 , 甚至积极追求被杖 。 当然 ,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